如何致富

Dedication

2025-10-04 01:22
全部RSS 此书RSS

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献给彼得·戈弗雷与罗伯特·G·巴特纳——三十载风雨同行的挚友 纳巴泰人的神祇阿尔-库特巴如此宣告: "你子孙的子孙 将遗忘我——我的 名号 将从世人唇间湮灭于尘世之土 然而 你子孙的子孙的子孙仍将不知不觉地敬拜我 当你的富者追逐本不需之物 当你的贫者诅咒富者囤积之财 当凡人的哀嚎与悲鸣 直抵天穹之时 万物将如往昔 自此刻直至 时光 终尽" 致富之道 好运?实则 勤练愈多 挥汗愈勤 运气自临 妙策?自夏娃 诱骗亚当始便存在 但请听我一言 执行方为关键 资金?只需纠缠 潜在投资人 为达所求 须谄媚贪欲 人才?签约招揽 但先设宴款待 与天才混蛋周旋 本是烦琐差事 良机?欲把握 必躬身入局千万别迟到 要么退出,要么果断放弃。 扩张?那是虚荣! 利润才是理智。 管理费用总想 用两条腿走路。 第一步?只管去做 然后虚张声势地挺过去。 记得要低头! 愿上帝保佑…… 祝你好运! 前言 这本书真能让我致富吗? 一个人最无害的消遣方式莫过于赚钱了。 ——塞缪尔·约翰逊(鲍斯韦尔《约翰逊传》) 一个富人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写书帮别人致富? 两个原因。因为我喜欢写自己觉得懂的东西。而且我相信,只要动力足够、勤于实践,几乎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能致富。更妙的是,我正啜饮着醇美的葡萄酒(若您好奇,这是1986年的滴金酒庄佳酿),品尝着新鲜的烟熏海螺肉,安坐于窗畔欣赏着世间至美的景致。山谷对面,远在我脚下低处,棕榈树环绕着渔舟,游艇在港湾中轻轻摇曳。西面海湾之外,青绿色的海浪涌向紫粉交织的天际,预告着又一场绚烂的日落。 正如一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诗人所言: 有钱多么惬意,嘿嗬!有钱多么惬意。 此刻我身在马斯蒂克岛——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中的一座小岛。更确切地说,是在我的"作家小屋"里。这间新建的书房兼藏书室远离主屋,只为达成一个目的——让我能安宁自在地随心创作。顺带一提,写的多半是诗。而这一切,正如无需我提醒你也明白,都需要花钱。如果你愿意,这就是你富有时能获得的。 那么你做这些不是为了钱吗? 钱总是受欢迎的。但不是。极少数作家能变得富有。成功的几率太渺茫了。衍生品和"品牌延伸",比如基于虚构作品的电影、游戏和玩具,偶尔能奏效。但谁会去买一个叫《如何致富》的玩具呢?(不过话说回来,桌游和真人秀节目倒是可以考虑...开个玩笑!) 这难道是某种骗局吗?你用了代笔吗? 都不是。《如何致富》不是骗局,也没有代笔。我会亲自写下这本书的每一个字,愿主保佑我。这本书将避免使用任何行话或故弄玄虚的术语,也绝非那些试图催生音像制品、DVD和深夜电视上可疑的长时间广告的“自我提升”类救世主手册。你无需念咒语或佩戴疗愈水晶——这类花哨把戏还是留给足球运动员和政客的太太们去追捧吧。 《如何致富》旨在向你讲述我的真实经历:如何在未受大学教育、不靠一分钱本金的情况下积累财富。书中将揭露我一路犯下的诸多错误——这些经历可是让本书篇幅大增的关键!最后,它会指引你如何规避类似误区,开启致富之路。 “这书真能让我发财?接下来你该说它能改善我的性生活了。” 对于第一个问题:或许可以。这取决于你的进取心有多强。若真能实现财富增长,关于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没错,它绝对能顺带提升你的情感生活!”我无法让你幸福。我无法让你健康。但我相当确定我能提高你致富的几率。而财富,反过来会改善你的性生活。变得富有的人几乎总能提升自己的情感生活——更多人想与他们亲密接触。这就是人性的运作方式。 金钱即权力。权力是催情剂。《圣经》甚至明言:"酒能使人快活,钱能叫万事应心"(传道书9:10)。金钱没有让我快乐,但确实显著改善了我的情感生活。 那我多快能致富? 可能比你应得的更快,但比你期望的更慢——有太多变量无法给出确切答案。我见过有人在五年内完成,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这本书里,都很少有“捷径”。正如美国评论家H·L·门肯所言:“劣等人憎恶知识的缘由不难窥见。他们憎恶知识,只因它复杂难解——只因它那难以承受的重负,压垮了他们贫瘠的理解力。因此他们总在寻觅捷径,而一切迷信正是这样的捷径。它们的目的是将难以理解的事物简单化,甚至显而易见。” 门肯所言极是。正因如此,我决心将任何伪科学的胡言乱语和术语从本书中剔除。这些内容虽能炮制出漂亮的文章,为任何辩论增添虚假的权威感,却也必然导致谬误,因为它们本身便是由谬误构成:那种认为令人费解的冗词能震慑听众的错觉。 通过艰难方式获得的知识,结合随时随地尽可能避免错误,才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最坚实基础。除了阅读这本书,我还需要做什么? 所有常规的事情。正如杰出的雷鬼老将吉米·克里夫在他最著名的歌曲中唱道:“如果你真心想要,你就能得到……”他成功了,你也能。但前提是你真心想要,并且“你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再尝试……”不过我们稍后会谈到这一点。 关键是,如果我做到了,你也能做到。我从一个穷光蛋——一个靠福利生活的嬉皮士辍学生,住在一个破旧的房间里,没有传说中的尿壶,甚至没有钱付房租,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变成了富人。而我当然不是什么商业天才,我的竞争对手会愉快而迅速地证实这一点。 然而奇怪的是,我最终比大多数竞争对手都富有得多。 你是怎么做到的? 读这本书,找出答案! 我必须从头到尾读完你的书吗?随意翻阅,随时放下。做笔记。记下你认为适用,特别是针对你自身情况和个性的要点。或者干脆不做笔记——只需标出那些触动你的句子或例子。 这样的书是工具,而非艺术品。你无需认同我的每一个观点——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如何致富》与其他关于取得惊人成功的书籍有何不同? 很简单。我不是江湖骗子,也不自称能创造奇迹。《如何致富》的写作初衷是为了娱乐,不仅仅是为了效果或在"自我提升"行业赚大钱。而且,由于我在创造财富领域已无需再证明什么,这本书尽可能做到了真实完整。 最后,我不想向你推销任何其他东西——比如第二卷、第三卷,或一套居高临下的录像带/DVD。你看到的《如何致富》就是全部内容。我并非靠撰写教人致富的指南而发家。我没有珍珠般洁白的牙齿,也不会身着价值万美元的"休闲"西装,在电视演播台上阔步走向讲台,面对精心安排的"粉丝"观众群,伴着扬声器里震耳欲聋的《Simply the Best》翻唱版本,滔滔不绝地念着成功口诀。 我的致富之路独辟蹊径。你甚至可以说是老派的方式——通过犯错,屡屡犯错,并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我打算与诸位分享的,更多是关于那些失败经历而非成功故事。简而言之,我不是江湖骗子。我只是个在现实世界中致富的普通人,而非置身于"自我提升"的欢乐旋转木马——那架永远只有发型精致的滑头才是真正赢家的游乐设施。 话说回来,你究竟有多富裕呢?我不知道。任何富人也都不清楚。我还没把所有资产变现,也不确定它们能卖多少钱。粗略估算,税前净资产大约在4亿到9亿美元之间。老实说,我实在没法给出更精确的数字了。 五处住宅。三座庄园。豪华跑车。私人飞机。(飞机向来是租用的——凡是会飞、会漂、会交配的东西,长期租用更划算。)数千英亩土地。墙上挂着名画,书房里塞满首版藏书。花园里散落着青铜雕塑。司机、管家、理财顾问和其他私人员工多到数不清。 对了,酒窖里还藏着数千瓶佳酿。美酒可千万不能忘。当然,债务要除外。大约三千万美元的债务。富人总是背负着一定程度的债务——据说这能帮助减税,不过我对会计事务并不太在行。事实上,我至今还没完全搞懂资产负债表。摊销这个词总能让我晕头转向。 但话说回来,我既不会开私人飞机,也不会驾驶劳斯莱斯或宾利。我既没时间也没兴趣去学。青少年时期蹭朋友车时,我总爱说:"你们不明白,我生来就该坐后座。"当时我和朋友都以为这只是句俏皮话。如今我倒觉得,或许我早已心知肚明,至少有所预感。 再问一两个问题——然后我们就继续吧。 说实话,什么样的人才能变得富有?一个有趣的话题。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说:"让我告诉你关于富人的事。他们与你我不同。"我猜想,他的意思是富人似乎获得了某些特质,使他们与"普通"凡人区分开来。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回应是:"没错,他们确实不同——他们更有钱。"典型的海明威式回答。但这个反驳并不完全令人信服。 从长子长女身上总能感受到一种自信。虽然并非我观察到的所有案例都如此,但这种情况频繁得无法用巧合来解释。同样地,在富人身上——无论他们是天生富有、继承财富还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往往也能观察到类似的自信。从他们步入从未光顾过的酒店或餐厅的姿态中,你能窥见这种特质。从富家女子在乐施会二手店为名牌衣裙锱铢必较的恼人做派中——这与任何劳动阶层女性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即便确实需要折扣也绝无可能做出这般行径,而前者根本不需要这点优惠。 你同样能在富家子弟的言行中察觉,他们仿佛认定这个世界全然是为他们独享而存在。金钱滋生出某种漫不经心的特质,这堪称财富最不讨喜的特性之一。 1685年,英国共和派"密谋者"理查德·朗博在断头台上如是说: 我始终无法相信,上帝造人之时竟会让少数人生来便脚踏马刺、整装待发要去驰骋,而让千万人生来便配好鞍辔、静候驱使。 亲爱的读者,我也从未相信。我始终无法信服这般说辞。无论富人具备何种品质,只要拥有致富的坚韧决心,任何人都能习得这些特质。我认为关键在于自信——那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坚信目标必能达成,且自己正是实现目标的不二人选。 专注力有所助益。略带锋芒亦无不可。拥有厚脸皮同样重要。坚韧的毅力至关重要,这包括能够承受挚友的嘲弄、伴侣的失望,以及旁观者夹杂着敬畏与轻蔑的窥视,仍能全力以赴地工作。运气确实有帮助——但前提是你不去刻意追寻。 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是:并非那些仅仅渴望或需要致富的人,而是那些不计代价、矢志不渝坚定追求的人。 关于致富之路,你所知的最大迷思有哪些?第一种说法是,人们并非刻意追求致富,而是"偶然"变得富有。"哦,我只是做了自己热爱的事,某天醒来就发现自己成了富翁。"类似这样的说辞。这种情况或许存在,但据我观察实属罕见。 有些人只是更擅长掩饰欲望罢了。另一些人——通常不是你愿意共度假期的那类人——对金钱的赤裸渴望就刻在脸上,连最日常的交谈中都显露无遗。但伪装与掩饰的能力改变不了一个事实:绝大多数白手起家的富人,无论隐秘或公开,都曾为积累财富拼尽全力。第二个误区是认为人们靠"绝妙创意"致富。虽然这比靠偶然致富更可信,但它仍是一个陷阱,因为它只揭示了部分真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绝妙创意。我就曾设想发明一种蜘蛛侠枪,能向入室窃贼发射粘性蛛网,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将其制服。这个创意会被实现吗?大概率不会。 后续的坚持执行,比"绝妙创意"重要千百倍。事实上,如果执行完美,创意本身有时几乎无关紧要。若想致富,不要枯坐等待灵光乍现,而应立即着手行动。 第三点也是最后一点,我认为关于致富最具破坏力的误区体现在这样的言论中:"你在1960年代末起步当然容易,但时过境迁,如今已行不通了。"或许并非如此,但你总能找到某种方法。时代变迁,但人性、财富的诱惑以及获取财富的决心,在雄心勃勃的男女世界中始终如一地闪耀。你身边不乏那些甚至不是60年代出生的人的例子。他们证明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如果你认为这不可能做到,并且长时间沉溺于这种想法,那么你很可能会一直贫穷。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用一首诗来开始这样一本书?是你写的吗? 是的,是我写的——但那首诗更像是一首童谣。我用一首诗来开始这本书,是为了证明变得富有给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那么,财富能提供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呢?很简单。对我来说,那就是时间。时间。时间,若我愿意,便可用来阅读和书写诗歌。若心血来潮,也可著书立说。时间,让我能凭一时兴起去旅行,在林间漫步,去思考,去定制艺术品,去阅读,去小酌,与朋友和挚爱相聚……实际上,几乎无所不能,只要不必日复一日在办公室或工厂里为他人辛苦赚钱。 这就是金钱能带来的。这也是你拿起这本书的原因——为了赚取足够的钱,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现在,我建议你翻到下一页,读一读接下来的诗——即使你平时不读诗,花几分钟研读也值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一种特定嫉妒的破坏力。 然后直接跳到引言部分,我们可以在那里讨论你到底想有多富有。 那么,富有是什么感觉? 富有是什么感觉, 用金子编织来温暖渴望? 其实与贫穷无异; 财富不过是一把钥匙,仅此而已。 何不分享这把神奇的钥匙追求奢华——从我开始! 你最好自己挣得; 我怎能信你会归还? 如何成为你这般人物? 是母乳中养成的吗? 致富之路千千万万, 阳光下少,阴沟里多。 我们之间有何不同—— 这奇怪的矛盾心理? 嫉妒、恶意、义务缠身; 穷亲戚的谄媚奉承。 比邻居富足许多, 富人为何还要劳作? 财富如盐浸入酒中, 痛饮只会激发渴求。 盐个屁!这是肮脏的贪婪—— 一人需要多少宅邸? 有人靠交易获利; 有人靠炫耀得势。 我见过。但舒适终会乏味, 端坐软垫奇彭代尔椅上? 当富裕再无惊喜, 奇迹只在他人眼中。 是啊,妓女和情妇的眼睛! 若你贫穷,会错过什么? 时间。选择的奢侈。 初版书。老式劳斯莱斯。 给美国读者的作者注过去36年,我的职业生涯主要辗转于英美两地,偶尔也会前往亚洲和欧洲大陆。据最新统计,我横跨大西洋的次数已超过370次。 除非有人用撬棍把我从美国的家和曼哈顿总部赶出去(或者把我装进松木棺材),否则我绝不会离开美国。从商业角度而言,我是个彻头彻尾的亲美主义者。几十年来,我始终暗自期盼英国能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 正因如此,我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常遭某些圈子的嘲讽——毕竟抨击"帝国"向来是种时髦之举。(当然从金融角度而言,美国确实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帝国"。)这类批评从未让我困扰分毫,本书的美国读者更不必在意。当这些人停止抱怨美国金融"霸权"之时,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警惕之际!我们不断读到关于欧盟、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崛起的报道。这固然不错,但事实胜于雄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表显示,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排名紧随其后的五个国家(日本、德国、中国、英国和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和。更重要的是,就"新兴"市场而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紧随上述五国之后的22个国家的总和还要多。美国真厉害,老兄! 在美国工作的经历让我学会了用美元来思考。无论我在哪里做生意,我仍然这样做。本书中使用的美元汇率是2007年秋季的汇率。请记住,这些汇率是波动的。当你读到这本书时,像2000万美元这样的数字可能已经上涨或下跌了100万美元左右。本书也始终采用了历史汇率。不过话说回来,朋友之间(或者说邻里间的对冲基金经理们?)几百万美元又算什么呢?开个玩笑罢了。 此外,我对本书英国版中涉及的几则商界成败轶事(多半是败绩!)进行了调整。我总觉得,与美国读者谈论和某些欧洲监管机构周旋的经历,恐怕难以引起他们的强烈共鸣。 但若说起与已故出版巨匠比尔·齐夫掰手腕的往事——这位堪称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最杰出的杂志出版商?这倒是个值得细细道来的故事! 引言 何为富有? 一千美元算什么? 不过是鸡毛蒜皮。小菜一碟。 ——格劳乔·马克斯《椰子》 这本小册子标价不菲。但对于那些矢志不渝、甚至迫不及待渴望致富的人而言,或许物有所值。请注意,我说的并非超级富豪,也不是那种肮脏发臭的巨富。这本书无法帮助那些渴望跻身比尔·盖茨或威斯敏斯特公爵之列的人。任何书籍都做不到这一点,这也不是我们在此关注的重点。我认为,比尔庞大的财富并非仅仅源于好点子的实施或某个单一愿景的实现。它源自比尔·盖茨的内心深处——这一点我们稍后会详谈。 至于公爵,他的巨额财富当然是继承而来的。如今,他的身价显然接近百亿美元。他的职责就是为后代公爵守护这笔财富,尤其要防范贪婪的税务官和挥霍无度的政府。我并不羡慕他这样的任务。为那些永不会谋面的后代劳心劳力,这必定是令人疲惫的工作。 因此,公爵坐拥巨额资产,但相对而言现金匮乏。请注意,是相对而言。(并非双关语。)这一点我们将在本章稍后讨论。相对财富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不,这本书讲的是如何成为那种寻常可见的富人——像世界级足球运动员那般富有;或是J·K·罗琳那般富有;或是富到几乎不必在意任何心仪之物的标价。富到可以随时退休,或是每天工作十八小时,或是夜夜买醉至不省人事——只要那是你真正想要的。 富到可以对银行经理展露甜美笑容或投以轻蔑冷笑,全凭当日早餐的心情;富到让亲戚们眼红嫉妒却还要伸手讨要时强掩酸意;富到能买下巨型游艇(虽然我不建议这么做),像《猫头鹰与猫咪》那般永无止境地航向落日余晖。富有到可以随心选择居住之地,去往心之所向,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人。富有到能买下生命中除健康与爱情外,唯二值得倾注心血的事物:时间,以及不必为支付房租或房贷而在特定时日困于特定场所、从事特定工作的自由选择权。 更富有到开始为税务问题忧心。开启与那支庞大的律师、会计师、顾问及遗产规划师团队的周旋——他们如同战后不请自来的秃鹫般将你包围。即便每年支付数万英镑,你仍将永远受制于这群人。(此刻看来,那艘远航的大游艇与逃离计划是不是愈发诱人了!)你的财富足以让人们尊重你——但方式很特别。并非像我们尊重那些从事真正艰苦而有价值工作的人,比如照顾垂死儿童的护士或以教书为生的教师。更不是像居里夫人或纳尔逊·曼德拉这样的英雄人物所赢得的那种敬意。 巨额财富为其拥有者带来的是另一种尊重,这种差异根植于嫉妒的本质。我们中很少有人有勇气去照顾垂死的孩童,或在监狱中度过数十年对抗暴政。即便我们仰望这些人,也不会嫉妒他们所能做到的事。 相反,几乎所有人都渴望金钱。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嫉妒富人。大多数人或对或错地认为,自己完全能够应对获取过多财富所带来的压力。其中更深思熟虑的人可能会得出结论:有了这些钱,我们不仅能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还能做出许多善举。问问自己:你认识的人中,有谁能肯定地拒绝一笔2000万美元的遗产?我个人想不出。我敢打赌你也想不出。 那么,多富才算富? 金钱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无情地改变,即使在低通胀的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里也是如此。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现在有太多方法来评估长期内货币的相对价值,以至于除了专家之外,这种评估对所有人都变得几乎毫无意义。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可用商品的质量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近邻和外国邻居的赚钱能力发生了变化,土地和艺术品等祖传资产的保存重要性(或其他因素)发生了变化,以及许多其他因素。那么,让我们忽略所有这些,姑且以过去25年的"购买力"作为粗略参考。自1980年以来,100万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已下降超过一半。在英国,1980年的100万英镑购买力则下降了60%以上。 换句话说,1980年的150万美元现金,在英国相当于如今400万美元的消费能力。虽然当时从技术层面而言你可能算不上百万富翁,但按现今标准衡量,你确实已具备同等财力。 那么,在21世纪头十年,究竟多有钱才算富有呢?下表基于税后现金或可迅速变现的资产——公开交易的股票、银行汇票、黄金等。它未考虑需要时间变现且不会在"清仓甩卖"中蒙受损失的资产——您的住宅、房产、土地、私人公司持股、养老基金或定期债券。该表同时假设您负债较低且生活在西方民主国家。 表1:以现金或快速变现资产衡量的财富 就个人总资产价值或真实净资产而言(与快速变现净资产相对),相关数字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源于多重因素:部分由于资本利得税及其他税费;部分因为身故需缴纳遗产税;部分涉及规划中的遗产分配方案以及对信托和慈善机构的捐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全部主要资产完成变现之前,鲜有富人能确知自己的真实净资产。这听起来很疯狂,但越是富有、雇佣的财务顾问越多,你反而越难弄清自己的真实身价。这虽是个令人羡慕的困扰,但终究是个问题。 正因如此,许多富人对报刊上定期发布的"富豪榜"和财富排名表充满怀疑。我们深知,如果连自己都无法计算真实净资产,如果重金聘请的会计师团队都无法达成统一数字,那么榜单编纂者和财经记者更不可能得出真正准确的结论。正如艺术收藏家、石油大亨约翰·保罗·盖蒂所言:"若能数清自己的钱财,你就算不上真正的富人。"关于富裕人士总资产价值的最后一个警示几乎同样显而易见。当财富超过某个限度后,他们实际上并不太在意自己究竟多富有——除了个别守财奴和偶尔的亿万富翁。也就是说,除非你是指定的继承人,否则这并不重要。但若真是继承人,那就至关重要了。天啊,那可太重要了! 你可能会惊讶于有多少富人在去世时没有进行合理的税务规划,甚至没有留下遗嘱——这是一种文雅的说法,指某人去世时没有具备法律效力的遗嘱。正是这些"无遗嘱遗产"让财政大臣及其下属欣喜不已。如果你去世时没有具备法律效力的遗嘱,税务部门很可能会吞噬掉你留下的大部分财产。 那么,接下来的表格展示了我对个人总净值的看法,前提是假设你不会即将去世,你愿意花时间变现这些资产,并且你的负债较低且生活在西方民主国家。表2:以总资产衡量的财富(真实净资产) 那么你想变得多富有?通常的回答是"富到足以快乐"。 但财富并不能带来幸福!我已经记不清对多少朋友、恋人和熟人说过这句话,尤其在我首次手持现金突破七位数时。如今我已不再费心解释。他们脸上怀疑的表情总是如出一辙。他们真正的想法是:"好吧,费利克斯,也许你拥有那么多钱并不快乐,但我知道我会快乐的。不妨让我试试!" 不过,请允许我再说一次。变得富有并不能保证幸福。事实上,这几乎注定会带来相反的状况——如果不是源于守护财富的压力与负担,便是源于财富到来时不可避免的负罪感。即便抛开任何道德层面的考量——比如天堂、骆驼与针眼之类的比喻——至少也请思考一下作家詹姆斯·鲍德温在《无人知晓我的名字》中阐发的睿智见解,他这样总结道: 金钱,结果发现,和性爱如出一辙。没有的时候朝思暮想,拥有之后便心系他物。 但坦白说,你买这本书不是为了寻求快乐。你买下它是期望获得致富的指引。根据我的财富分级表,"富裕"阶层的门槛起步于总资产价值3000万至8000万美元区间(亦被称为"初级富豪")。 这即是我们的初始目标。至少现阶段如此。 若能达到该区间的上限,你或许(注意只是或许!)能勉强跻身《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的末段席位。这份由菲利普·贝雷斯福德及其研究团队每年编纂的榜单,堪称英国财富排名的黄金标准。那么,你在英国最富有的1000名个人和家庭中,排名大约会是"并列第999名"。就美国而言,你的8000万美元在任何主要榜单上都排不上号,或许只能在我之前描述的那种——在家人、朋友、合作伙伴、拜金者、股票经纪人、银行家和房地产经纪人中的声望排名里稍高一些。不过我说过,3000万到8000万美元只是个起点! 当然,所有衡量标准都是主观的。它们不过是人类试图在混乱宇宙中建立秩序的尝试。就其本身而言,这些标准毫无意义。 与资产价值或银行存款同样有效的衡量标准,可能是"按需获取能力"或"终身消费总额"。如果你身无分文,但每当提出需求时都有仙女教母恰好给予你所需,你永远无法登上《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却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即便你每晚都将一切馈赠他人。至于以终身消费总额(LST)作为衡量标准,我很想知道不同人一生中花费了多少——包括我自己。遗憾的是,我知道自己永远无法精确计算,唯一能确定的是我已经花掉了数亿美元。我的LST数字想必会令人瞠目。 我也清楚,由于几乎所有祖传财富都需要防范任何一代人的挥霍,这些家族的资产——尤其是房产——都被锁定在信托基金和限嗣继承中。实际上,许多出生在这种"祖传财富"家庭的孩子其实囊中羞涩,只因他们无法动用这些财富。他们的终身消费总额会低得惊人。当然,他们指甲整洁、举止得体;但终生消费总额却少得可怜。 关于定义的讨论就到此为止。现在让我们开始赚钱吧。 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