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1 起跑位置 没有任务是漫长的,除非是那些人们不敢开始的任务。它会变成一场噩梦。 ——夏尔·波德莱尔,《我心赤裸》 女士们先生们,启动引擎…… 对许多人来说,踏上致富之路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开始。或者他们如此认为。每个具体情况的细微差别无需我们深究,但根据我听到的几乎所有有志于此者的说法,困难通常可归为三大类——且往往与年龄相关。 如果年轻且相对身无分文,许多人会辩称自己缺乏经验和资本(尤其是资本!),注定要忍受数十年的工资奴役。 如果境况稍好,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或许还有晋升的可能,问题则常被视为会失去已取得的成就。再加上资本的匮乏。当一个人成为高级经理或专业人士时,很可能已拥有体面的住宅、背负房贷并育有子女。此时,阻碍他们放手一搏的最常见理由,往往是对家庭安稳与幸福的顾虑(可能还包括对配偶的影响),以及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这些常被视作难以逾越的障碍。 所有关于无法致富的托辞都站不住脚,无论这些想法多么真诚。不过在逐一探讨之前,请允许我先谈谈成长环境、种族、肤色、学历和性别问题。 我在此提及这些,是不想浪费任何人的时间。稍后我们会涉及上述部分境况,但简而言之,我的经验是:金钱从不在乎肤色、种族、性别、学历,也毫不在意你的出身与成长环境。金钱是世上最中立的事物之一。他人或许会因偏见或歧视而阻挠你获取财富,但唯有你允许时,他们才能得逞。 财富本身并无意识。若你坚信自己的种族、性别或出身会阻碍你致富,那你最好就此止步——要么把这本书放回书架,若已购买便退还给书店或转赠友人。你或许能获得退款或取悦朋友,但你永远无法致富。 年轻、身无分文又缺乏经验? 这再好不过。你拥有绝佳的机会成为理想中的富人。你具备教育、家世甚至金钱都买不到的优势——你几乎一无所有。正因如此,你也几乎无可失去。是的,是的,我知道这些道理你们早已耳熟能详。但请稍作思量:企业家们积累的巨额财富,几乎都源于他们本就一无所有。从没有人费心告诉他们某件事注定无法达成或必将失败。即便有人提醒,他们也充耳不闻。他们只顾着证明周遭的质疑是错误的——甚至都未曾刻意为之。 正因为不知道某些事情不可为,你才会翩然踏入前人不敢涉足的雷区。令人惊叹的是,你或许能侥幸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随后,传统认知将被身边人修正,下一代将被教导说你的成就是可复制的——直到他们亲身体验时才恍然大悟:当年你能避开所有地雷,纯粹是傻人有傻福。切勿轻信那庞大的传统智慧之山。诚然,其中蕴藏着宝贵的智慧结晶,但它们与愚人金的河流并存。传统智慧会挫伤进取心,为不作为提供过多便利借口——尤其对那些拥有太多可失去之人而言。所幸你并无任何可失去之物,尽可无视那些墨守成规者和悲观论调者,他们在山中栖居太久,竟开始顶礼膜拜这座山峦。 敢于冒险的倾向也并非你唯一的优势。你拥有远超年长二三十岁之人的旺盛精力——这种精力正是为致富目标进行漫长艰苦劳作所必需的。足以彻夜狂欢后立刻重返工作岗位,连续奋战十二甚至十六小时。我至今仍满怀眷恋地追忆着那样的精力。你无法想象,年轻人的精力令我们这些年长者多么羡慕。精力,加上一定程度的麻木不仁以及从挫折中迅速恢复的惊人能力,是你们的秘密武器。它的特质将帮助你们渡过重重灾难,而这些灾难几乎会摧毁年长的人们。 此外,你们对现代技术的本能了解给了你们另一个优势。(所有那些花在玩电脑或电子游戏上的时间,或许终究并非浪费。)至少你们知道iPod和JPEG的区别。而知识就是力量,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通过血泪获得,还是在母亲怀中汲取。珍惜那种直觉性的认知。我至今仍拥有英国半数个人电脑杂志——《PC Pro》、《Computer Shopper》、《Computer Buyer》、《MacUser》、《Custom PC》——部分原因源于早年对弹球机和电子街机游戏的沉迷。虽然我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至今仍是如此),但那些在投币口塞进无数硬币所磨砺出的本能,让我预见到它们的潜力。我赚到的头几百万英镑,完全得益于遵循与任何传统智慧背道而驰的直觉。 两个鲜活的例子立刻浮现在脑海。正如后文将详述的,我曾推出一系列八页全彩折叠海报(背面印有标题和文章),定价却与百页杂志相同。这种被称作"海报杂志"的产物最终在全球售出数百万份。没人告诉过我这事不可为——因为根本无人尝试过。同样地,正如之前提到的,我在1980年代创办了六本关于当时新兴潮流"个人计算"的杂志,尽管当时英国的杂志零售商和批发商一致认为"没人会买这些杂志"。这些杂志在过去二十五年里为我赚取了数千万英镑,至今仍在持续盈利。传统观念通常是对的。但当它出错时,对于那些固执己见或缺乏经验而不愿听从善意反对者的人来说,反而能带来非凡的机遇。 或许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年轻、身无分文且缺乏经验的人,你并非"专家"。因此你比那些三四十岁或五六十岁的人更愿意学习。你不害怕犯错,敢于承认错误并立即重回正轨。(说到履历,你也没有什么需要维护的过往成就。)这是一颗无价之宝——荣耀哈利路亚!——而你无需付出分文即可获得。不忙于学习的人,终将忙于衰亡。只要你保持学习的意愿,就能避免大脑僵化与思维动脉硬化。好奇心曾引领无数男女踏入巨额财富的深谷。 雄心、无畏、自信、毅力、几分铁石心肠、以及学习的渴望——这些是你相较于中老年人的优势。"有花堪折直须折!"若你能让时光为我倒流四十年,我甘愿用毕生积蓄与所有财产与你交换。这笔交易,实则是我更占便宜! 那么,对于立志远超父辈财富的年轻男女,未来将展现怎样的图景?且听我娓娓道来:前路多半艰难,失败常伴。过程会有趣,也会偶遇棘手的时刻,甚至令人心惊。但越早启程,越勇于冒险(同时辅以专注倾听与选对山峰——后文详述),便越能确信,或早或晚,你终将手握微小的成功。 一次成功,若得幸运眷顾,自会催生新的突破。 若说本书对哪类人最具价值,那便是你们——年轻、囊中羞涩且涉世未深的读者。我懂,我曾身在其中。 若我有幸觅得前路,你们同样可以。 紧随我的脚步吧,年轻的兄弟姐妹。你们所经历的不过是情有可原的迷茫与经验匮乏,这些终将随时间消逝,而坚定的决心与勤勉实践能加速这个过程。 信不信由你,我由衷羡慕你们每一个人。生活略有改善,事业渐入佳境? 此时许多人会隐约萌生创业念头,无论是独立创业还是与人合伙。他们已积累足够经验,能洞悉任职企业的运作机制,甚至对整个行业的脉络也了然于胸。他们发现某个尚未被完全填补的市场空白——于是有了"创业构想"。(详见第五章《伟大创意的迷思》) 然而他们仍在踌躇。相较于对财富增长的渴望,他们更害怕失去既得成就。这种心理状态于我而言再熟悉不过——每天我都能在自家公司的优秀管理者身上看到它的影子,或许大多数人正受此困扰。我雇佣了许多比我聪明的人。这并非虚伪的谦逊,而是铁一般的事实。这些天才之所以继续为我工作并为我创造财富,无非两个原因:积极层面是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消极层面则是害怕失去已获得的一切——富有挑战的工作、志趣相投的同事、特定地位以及升职加薪的承诺。 他们对此心知肚明。(这些人绝非愚钝之辈,否则我根本不会雇用他们。)但恐惧束缚着他们的脚步,唯有少数安于现状者例外。 何为恐惧?日本古谚有云:"恐惧是千刀万剐的慢性死亡。" 此言精妙却无实际助益。恰如莎翁所言:"懦夫在未死之前,已身历多次死亡的幻影;勇者只尝到一次死亡的滋味。"但恐惧真的是懦弱之父吗?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探讨吧。在商业领域,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恐惧无疑是一种阻碍。然而,鲁莽同样也是。不,我认为这里最突出的当属对失败的恐惧。而对失败的恐惧绝对是能够被应对的,本书将在后续章节详细探讨这个问题(详见第三章:驾驭对失败的恐惧)。 当处于"略有起色"和"蒸蒸日上"这两个阶段的人决定离开我自己的公司自立门户时,局外人有时会对我的反应感到惊讶。我总是由衷地祝福他们——不仅是表面客套,更是发自内心。我常为他们举办欢送会,或撰写热情洋溢的推荐信。有两次我甚至为他们担保办公室租约,或引荐我信赖的银行家与律师。为何我会如此行事?三个原因。首先,我为他们感到骄傲。骄傲的是,为我工作的人足够勇敢、足够积极且训练有素,能够独自去追求目标。正如作家兼哲学家歌德曾在一首打油诗中指出的那样,大胆会赢得掌声: 无论你能做什么,或者梦想自己能做什么,开始行动吧! 大胆中蕴含着天赋、力量和魔力。 其次,这是双赢的。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很可能会回到我们的公司,特别是如果他们记得我和我的高级同事们真诚地祝愿他们在新事业中取得成功。因此,如果他们失败了,公司会因他们的回归而得到加强。而如果他们成功了——那么我们将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个老校友作为友好的竞争对手而更加富有,而不是制造一个希望我们不好的敌人。最后,是因为我害怕他们。我担心他们可能发现了我们忽略的某些东西,市场中的某个缺口。我担心我们可能没有倾听他们的声音。我担心他们的新企业会以我们的损失为代价成长,同时挖走我们的人员和市场份额。而应对恐惧的唯一方法就是亲近它。直视它的眼睛,紧握它的手。将它的负能量转化为肾上腺素。驾驭它。与它一同欢笑,而不是嘲笑它。 也许,这可能是你让你现在的老板感到极度恐慌的时候?至少,如果你的想法或企业有真正的价值,任何明智的公司都会试图收买你。如果他们不这样做,那么也许他们并不是一个值得从你的才能中受益的公司?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是吗? 作为一个比你们许多人活得更久的“老板”,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你们拥有的影响力比你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但除非你们去尝试,否则你们永远不会发现这一点。对于那些生活稍显宽裕、正处于上升期的人来说,现在是时候思考了:你们是打算继续让我(以及像我这样的人)越来越富有,还是希望自己变得富有?你们剩下的决策时间不多了。青春与活力正悄然流逝,你们正变得过于安于现状。 这条路并非适合所有人。但我想你们能猜到我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管他呢!放手一搏吧! 高级经理还是专业人士? 欢迎!我很惊讶你竟会读这样一本书。这是个好迹象,说明你依然保持好奇,依然怀有渴望。当然,这份渴望比不上本章开头那些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但青春总被年少者虚掷——他们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不是吗?而你,却学到了很多。你对自己公司的情况了如指掌,对行业的动态也几乎无所不知。你目睹了无数满怀希望的傻瓜投身自由职业或自立门户,又看着他们几乎全军覆没,要么惨烈收场,要么悄无声息地走过破产法庭,生怕被人察觉。 但我敢打赌你注意到了。我敢用最后一分钱打赌你注意到了。 不过,总有一两个人成功了,不是吗?甚至有人曾邀你一起放手一搏,分一杯羹?那就是你拒绝的那个人吗?那个开着奔驰SLR敞篷车经过你身边时挥手打招呼,正要去你负担不起的高尔夫俱乐部的女人?她住在水边的房子里,还有自己的码头。那个现在富得流油,远超过她应得的人?那个走了狗屎运的家伙?老实说,你过去比她聪明,现在依然如此,将来也永远会是。烦人,不是吗? 但你不必放弃希望。运气好的话,四五年内你就能进入董事会——如果还没进去的话。从这个位置自立门户可比贸然行动容易得多,不是吗?毕竟银行会更重视董事会成员的意见。 确实,你肩负着责任。房贷还剩几年要还,尽管房子每年都在升值。孩子们还没大学毕业,不过也快了。这只是一个等待的问题。正如作家R·G·柯林伍德所言,要认识到"被过去的必然与未来的可能所调和的现实"。当然,他当时写的是历史。如果你从上述描述中察觉到一丝嘲讽的意味,那么你的感觉没错。原因很简单:在我近四十年的商界经历中,我只知道六位四十到五十岁的高管或专业人士选择自立门户。其中两位是律师。 一位确实凭借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做得风生水起。两位表现尚可。一位创业失败且再未恢复财务状况。一位放弃挣扎,如今在克罗地亚小岛上经营着一间迷你酒吧(我猜他是这群人里最快乐的)。最后一位在事业崩塌时选择了自尽。他们之中无人真正致富。 但既然你翻开了这本书。你依然充满好奇。你依然渴望突破。继续读下去吧,我博学的朋友。《如何致富》或许终将颠覆你的认知——尽管我对此深表怀疑。你知道吗?孩子、房子、房贷、退休的父母、你生命中的挚爱(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以及你当前的所有责任——这些都不是真正的问题。它们要么是无生命的,要么是爱你的,要么是不爱你的。如果你决定让周围所有人惊讶并抓住时间,它们不会因此减少(或增加)对你的爱。如果你真心愿意,你完全可以抓住时间。那时你就会证明给他们看。 为什么不直面这个令人不快的真相?这些都是借口。它们不过是烟幕弹。是托词。是阻止你接受自己可能永远不会富有的便利伪装。很快,你必须做出选择。许多人会说,你已经错过了选择的时机。但你依然拾起了这本书。你依然充满好奇。你依然渴望成功。而且你知道,这是可以实现的。甚至比那些年轻、身无分文、正在奋斗的人更清楚,你知道这是可以做到的。更妙的是,你知道如何实现它。你曾帮助别人让它成真。 唯一的问题是:你敢尝试吗?如果你敢,那么你就是百万分之一。或者两百万、三百万分之一。你的机会渺茫,但并非不可能。我诚挚的建议是,找一个年轻、无畏、精力充沛的伙伴。 谨慎选择他或她。这是你致富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