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二 百万分之一 谎言有三种: 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 ——托马斯·卡莱尔,《宪章运动》 “不敢”是一回事,“不能”是另一回事。并非人人都能致富,但人人都敢想致富。总得有人做到。让我们来看看相关的概率计算。 根据我之前的定义,以六千万英国公民为例,只有0.000016%的人算得上富有。这还不到总人口的1%的1%的1%的1%的1%。如果你最好的朋友继承了一百万美元,并把其中0.000016%的意外之财分给你,你将获得整整十六美元。“嘿!太感谢了,老兄。”如果财富由抽奖决定,你只有百万分之十六的机会勉强跻身英国最富有的前一千人。要进入前五十名,你需要更幸运。非常非常幸运。比如百万分之一的机会——考虑到这些富豪榜上有相当比例的人是继承了财产,或者至少大部分财产是继承来的。 这些概率并不诱人。 幸运的是,由继承抽奖决定的财富正越来越少。如今《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由英国最负盛名的周日全国性报纸每年发布)中,仅因继承财富而上榜的人只占四分之一。如果真有这么多的话。二十五年前,情况截然不同。那时,近四分之三的富豪都是含着金汤匙被强行喂大财富的。(不过当年榜单上仅有200个席位。)昔日权贵竟沦落至此!而当又一位像您这样令人恼火的新贵,亲爱的读者,挤进这黄金大军时,他们的地位还将进一步下滑。 当然,前提是您能做到。因为我们并非人人都适合此道。让我们来探究哪些因素可能阻碍个人致富。在此,我们将区分狼与羊、捕食者与猎物,以及您与终身工资奴役的界限。首先,健康是个关键因素。健康状况不佳的人,无论多么聪明,通常都难以积聚起致富所需的精力。更何况,当你真的病重时,财富的诱惑会迅速消退——除非是涉及一流的医疗保健。(这一点我可以从亲身经历中证实。我曾两次从危及生命的疾病中幸存下来。那时,赚钱并非我优先考虑的事项。事实上,有一次我病得如此严重,甚至忘了起诉那些该为此负责的混蛋。回想起来,我当时一定是病得非常厉害!)一如既往,总有例外。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因罹患罕见重疾长年困于轮椅,却凭借一本鲜有人能通读的著作赚得盆满钵满——那本销量破千万的《时间简史》。(您可知道他还曾客串过《辛普森一家》?)在此向您脱帽致敬,教授。 我们还需考量先天缺陷与年龄因素。无关肤色、性别、种族、宗教、成长环境或教育缺失——这些在西方民主社会都不构成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智力缺陷、日渐衰老的痴呆症、以及年老体衰——这些虽不构成短期生命威胁——实际上已阻断任何通过自身努力积累巨额这样一来,剩下的就是那些相对健康且尚未步入老年的人群。英国近40%的人口要么已年长到若至今未积累财富便几无希望再获,要么过于年轻而无法在短期内(除继承外)获得财富。若你不属于这两类人,那么你只需超越剩下的35,999,000人。 这意味着,跻身全国前一千名富豪行列的几率仅为百万分之二十五。这依然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几率。但是,等等!你周围有大量人群要么对致富毫无兴趣,要么选择了注定与财富竞赛无缘的职业。我曾请一位研究员估算英国政府雇员的总数。(如果你负担得起,永远找别人做苦力活。详见第十三章:《委派的乐趣》。)虽然理论上公务员有可能辞职成为千万富翁(尤其是在国防部工作的人似乎机会更大),但《星期日泰晤士报》富豪榜上前公务员的数量微乎其微——其中两位是在权力走廊里招摇过市时继承了财富,还有一位在成为部长之前早就腰缠万贯。那么我的研究员发现了什么呢?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在英国,以各种方式为政府工作的人数超过500万,他们几乎不可能变得富有。现在你成为百万富翁的几率已提升至百万分之二十八。 在美国,统计数据虽有所不同,但基本规律相通。每年因继承财富而跻身美国富豪榜的人越来越少。尽管你需要超越更多竞争者才能成为美国千大富豪之一(原因很简单:美国人口是英国的五倍),但作为美国公民,你有一个优势:不仅成为美国富豪的机会比成为欧洲富豪更多,美国的主流文化也鼓励你去尝试实现这个目标。在欧洲,信不信由你,财富仍然背负着一种心照不宣的社会污名——不仅是针对已经富有的人,也包括任何试图致富的明显举动。我本可以写一本书来剖析这种文化愚昧背后的根源,但我们需要继续前行! 现在环顾四周。你认为身边共事的同事、社交圈的朋友、街头往来的行人中,有多少人真正致力于致富,或近期有此打算?又或者具备这样的动力与天赋?百分之二?百分之三?还是百分之五?姑且按百分之三计算——顺便说一句,我认为这已是严重高估。就我个人而言,只认识五位立志通过经商成功来实现财富自由的熟人。(相比之下,我认识的数十位高管或专业人士虽致力于事业成功,却让他人攫取了自己劳动的主要经济回报。)此外,那五个人,在我看来,还不到所有本可以致富却未能如愿的人数的百分之三。或者说,他们未能鼓起勇气去尝试。 因此,在英国这个例子中,仍在奋斗的三千多万人中,百分之三意味着不到一百万的竞争者。在一切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跻身其中收入最高的前一千名,你现在成功的几率已提升至千分之一。这比我们最初的一百万分之十六的几率要好得多。现在你明白卡莱尔所说的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据的含义了。最后,在任何关于不追求财富的理由清单中,我们终将触及哲学与后见之明的价值。若能重活一次,以今日之认知,我定会专注于尽快赚取足以舒适生活的财富(比如六千万或八千万美元),最好在三十五岁前达成目标。随后立即套现退休,写诗种树。 赚钱过去是、现在仍是件乐事,但它曾给我的私人生活带来混乱。它让我直到五十出头才得以开始创作诗歌,吞噬了我所有清醒的时间,使我陷入毒品、高级应召女郎、酒精与慰藉式放纵的生活方式——正如哲学家可能总结的,这不过是财富追求者惯常遭遇的沉闷苦恼。而这些苦恼,又反过来侵蚀了我的健康。但就像一个被打得晕头转向的老拳击手,我无法放弃。我总是渴望再来一次巨额收益。再一次在灯光下登场,伴随着人群的喧嚣、锯末和皮革的气味。再来一场比赛。"我能搞定这个年轻小子。我知道我能行。就这一次,这样我就能以胜利者的身份退出。这样我就能以冠军的身份退役。然后我就退役。就这最后一次。" 这并非借口,但赚钱确实像毒品。令人上瘾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赚钱的过程。这话听起来像是哗众取宠,但千真万确。在科学界发现"内啡肽"这类物质之前,没人相信锻炼会使人上瘾。而我可以向你保证,赚钱带来的快感远比慢跑强烈得多。 直到七年前,我仍每天工作十二到十六小时拼命赚钱。坐拥数亿美元资产的我始终无法放手。正如我所说,这实在可悲。因为临终时拥有最多玩具的人并非赢家,真正的赢家是懂得并尊重自身界限的人。 最终我找到了出路。我将企业的日常运营交给了更年轻、通常也更聪明的年轻人们。我整顿了个人生活,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感觉必须做的事。毕竟,我还有什么需要证明的呢?或许,除了向自己证明之外。当你变得富有时,或许能避免这类错误。但愿如此。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常见的困扰"不应成为放弃尝试的理由。世上没有任何道理表明,财务成功必然导致个人灾难。更不用说所谓的概率了。 概率或许仍显得令人却步,但那只是对缺乏足够勇气和决心去尝试的人而言。如果致富的可能性让你望而却步,那么你活该继续贫穷。或者更温和地说,不论你是否应得,你都将继续贫穷。 但关于不致富的理由我们已经讨论够了。我们的结局并非在起点就已注定——那位诗人说得不对。我们正在走向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岁月"。我们已在路上。 现在是时候专注于如何开始了。迈出通往致富漫漫长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