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驾驭对失败的恐惧 过客啊,请带话给斯巴达人, 说我们踏实地履行了诺言,长眠在这里。 ——约翰·德莱顿,《温泉关的斯巴达人》 重达八百磅的大猩猩 这就是那只重达八百磅的大猩猩。是你噩梦中的金刚。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你尚未开始致富的原因。他是个大块头,所以掰手腕是行不通的,但他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也许我们可以用一袋香蕉贿赂他?或者毒死他?或者教他坐下乞讨?让我们看看。 "事情未完成一半,就不算开始,"约翰·济慈在近两百年前给亲戚的一封信中忧郁地告诫道。济慈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年仅二十五岁便去世了。尽管他在我心目中英语诗歌作家的前二十名中占有一席之地,或许能进入前十名,但他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糟糕企业家。我会改用这句:“一旦开始,事已半成。”因为在我参与过的几乎所有事业中,迈出那不可逆转的第一步,始终被证明是最艰难的部分。 正如美国哲学家兼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那令人难忘的箴言: 无论一个人拥有多少闲观之能,从知到行的跨越,鲜有人真正实现。 不作为的理由数不胜数,其中许多极具说服力——尤其当它们出自悲观者之口。这世上充斥着悲观主义者,他们遍布星球的每个角落。客厅里、酒馆中、办公室内、董事会议桌旁。目光所及之处,你总能发现那些男女,他们似乎以指摘骇人听闻的显而易见之事为乐:若新事业未能成功,便可能以失败告终。他们不会直截了当地这么说。若能直言不讳,要驳倒他们的大部分反对意见会容易得多。相反,他们会搬出各种事实和数据、统计数字和趋势、图表和曲线图,同时无休止地提醒过去的失败,尤其着重强调那些当时幸运地不在场者的失败。(据我经验,他们很少提及自己的失败。) 他们会说公司或个人没有足够的资源。会说这一切以前都尝试过。会说“得不偿失”。会说需要外部建议,或个人应寻求更多意见。会说该个人或公司特别不适合从事这样的事业。会说对于这样的想法来说,现在为时已晚,或为时过早。 我很好奇,每年有多少数百万计的人力小时被浪费在这种散布悲观论调的行为中?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受够了。在大多数公司企业看来,当陷入绝境时,悲观者们便会搬出救兵。"我们必须成立一个委员会来研究推进的可能性。这就是解决方案。一个委员会。我们该选谁来主持这个委员会呢?" 十有八九,这将成为任何新事业的丧钟。其背后隐藏的是将未来可能产生的责任尽可能分散的意图。一旦委员会成立并最终提出建议,那么将来无论采取行动还是无所作为,责任都无法归咎于任何个人。在商业和政治术语中,这种荒谬行径被称为"集体负责"。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委员会是一条死胡同,主意被引诱进去,然后被悄悄扼杀,"正如下议院书记官巴尼特·科克斯爵士曾指出的那样。嗯,科克斯爵士当然应该知道,他在足够多的委员会中任职过。或者用一位匿名的美国智者的话来说:"委员会是一群不情愿的人,从无能者中选出,去做不必要的事。"正是如此。而且他们做得如此出色。无论是在大学宿舍,还是在镶有核桃木板的国际集团董事会会议室,或是在你自己家的厨房桌旁。 当然,无论是与他人还是与自己进行激烈的辩论都没有错。然而,不可取的是假装任何这样的辩论能够提前解决所涉及的风险。它不能。所有辩论能做的只是澄清、支持或质疑下一步。无论进行多少讨论,风险依然存在。正因如此,战场上不鼓励委员会决策。指挥官可能被证明是错的,也可能被证明是对的。但无论对错,果断的决策和命令远比无休止的辩论和推诿更为有益。这同样适用于内心的思想斗争——在任何层面上,焦虑都毫无裨益。 犹豫不决同样有害。意识到对失败的恐惧正在阻碍你,是迈向正确方向的一步。但这还不够,因为知不等于行。 因此,对失败的恐惧与避责心理,既是驱使悲观者前行的动力,也是萦绕他们的梦魇。公平地说,这种恐惧困扰着我们所有人。本质上它包含两个部分:其一,是我们不愿让自己或他人失望的本能,这种失望可能伴随灾难性的经济后果;其二,是失败被外界审视的暴露感。此刻阅读此书的你们,多数人正在心里默默点头认同。(否则为何要读这本《如何致富》呢?这无可厚非。) 我曾与共事多年的同事和伙伴们围坐交谈,他们中不乏经验丰富之士,却听着他们反复绕圈子、打哑谜,用各种迂回说辞拖延着那句最艰难的表态: "好吧,我们动手吧。" 甚至只是:"好吧,我们放弃吧。" 回首往事,我必须承认,那些屈从于犹豫不决、退守安全地带的决定,大多令我追悔莫及。在多数情况下,我宁愿放手一搏哪怕失败,也不愿选择那些在理论上看似更明智的稳妥之路。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曾与一位年长许多的男士交谈,他是商业街零售商W.H. Smith的高级经理。W.H. Smith在杂志和报纸行业颇具影响力。这位老派绅士对我这家小出版公司十分友善且乐于助人。当时我有意创办一本个人电脑杂志,他却反复劝阻我,一再警告说"没人会花钱订阅关于那些小电脑的月刊"。我公司的几位同事也赞同他的观点。经过数周讨论,我最终放弃了计划。 不久之后,另一位企业家安杰洛·兹戈雷莱克创办了名为《个人电脑世界》的杂志。该杂志很快展现出大获成功的种种迹象。幸运的是,安杰洛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推广。在紧要关头,我成功收购了该杂志的多数股权,四年后将其转售给一家大型企业集团,赚取了可观利润。那么,这里的教训是什么?因为我曾被劝阻推出自己的杂志,且未完全拥有该杂志所有权,我被迫向安杰洛支付约一百万英镑购买他剩余的股份。干得好,安杰洛! 如果当初我早些自行推出类似杂志,到1982年秋天我本可多赚620万美元。(按现今币值约合一百万。)若将这620万美元以低复利进行投资,如今我本可比现在多拥有一千万美元。 这就是那位W.H.史密斯公司好心的老先生和他冗长建议让我付出的代价。他让我此刻口袋里的钱直接损失了近一千万美元。这该怪谁?只能怪我自己——怪我当初犹豫不决,听信了那个悲观论者的劝告。让我们回到对失败恐惧的两个组成部分。首先,让他人或自己失望,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务灾难。我的回应是:那又怎样?如果你行动,可能会让他人失望。如果你不行动,可能会让自己失望。而且,无论如何,彻底的失败究竟会造成多大的灾难?当然,这正是年轻人和身无分文者在致富竞赛中拥有的巨大优势。他们本能地明白鲍勃·迪这个更棘手、更顽固的第二个因素——将我们的误判或错误"广播"给世界,尤其是同行——往往是问题的核心。无论是与丹尼斯出版公司的同事们围坐讨论是否该投资数百万英镑创办新汽车杂志,还是刚大学毕业的独生女在考虑接手父亲的二手车生意还是再花两年攻读生物工程博士学位——同样的因素都在起作用。 这两种选择都不会导致彻底的经济崩溃。但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对尝试结果的担忧——那些无法轻易隐藏的后果——在权衡时都占据着重要分量。这不仅适用于致富之路,也适用于几乎所有商业和职业相关的决策。或许,还适用于我们人生中大多数重要抉择。丹尼斯出版公司的董事会会一本正经地讨论新杂志若遭遇滑铁卢对全公司士气的影响(通常忘记提及他们自己的士气),却无人提及我个人账户的损失或我的情绪波动。 实际上,无论是《周刊》还是《格言》或《电脑选购指南》部门的员工,根本不会在意公司新推出的汽车杂志在更个人化的层面上,上述年轻女性认为自己希望从事汽车销售管理方面的职业,尤其是成为部分所有者。她甚至认为,自己或许能比父亲过去更积极地拓展他的业务。另一方面,获得博士学位将为她的生活增添地位,并提供在科学领域从事充实职业的前景。 但她必须做出决定。她的父亲身体不适,无法再等两年才得到她的决定。如果她接管公司,但公司随后倒闭了怎么办?如果她争取博士学位,但未能获得又该如何?未能获得博士学位这件事可以相当容易地掩饰。外界不太可能知晓此事。毕竟她已经有了一个学位。如果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她随时可以退出,声称自己对生物工程感到厌倦。然而,接管父亲公司的决定将受到更密切的关注——亲戚和邻居、公司员工、竞争对手的汽车经销商、银行经理,尤其是她的父亲都会密切关注。如果她失败了,她将面临成为笑柄或怜悯对象的风险。 那么她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愿望和人生目标。作为生物工程师,她不太可能致富。但通过扩展经销业务,她很有可能变得富有,特别是因为她意识到父亲在市场营销和推广方面,尤其是在互联网上,从未进行过应有的投资。这是一个机会,但她准备好利用它了吗?为什么她不太可能在生物工程领域致富?因为创办自己的生物工程公司需要巨额资金,以及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说服力才能获得投资。然而,汽车经销店已有资本基础,尽管她最终需要偿还父亲的出资,但还款可以分摊到多年完成。他几乎不可能对她强制收回资产。 那么,我们这位年轻的女大学生该怎么办?通常情况下,我会犹豫是否给出任何建议。但我恰好认识她。我曾一度对她半倾心。她真实存在,名叫朱莉。这一切都发生在很久以前。在那次事件中,她取得了学位,而她的父亲将生意卖给了一个外人。她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生物工程师,并且非常享受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不止一次,她告诉我她后悔没有接受父亲的提议。时间的流逝和幸福的婚姻已经淡化了这种遗憾。但它仍然存在。我想,它永远都会存在。 打破平衡的是她对在这种"公开"事业中失败的恐惧。或者,至少是当时感觉相当公开的事业。她还年轻。她是个女性。她害怕别人(尤其是男性主导的汽车销售公司圈子)会嘲笑她或批评她缺乏实践经验,尽管她本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销售经理。她还没有准备好长出坚硬的甲壳,去冒险面对可能当众受辱的恐惧,然后说: "去他们的。我们上吧!"她的决定至今仍不时困扰着她。而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富有,这让她感到烦恼。像朱莉这样的聪明人总是为此烦恼。 我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其中之一就是我的母亲。如果她读到这本书,看到我在这样的语境中提到她,她一定会勃然大怒。但我太了解我的母亲了。我无比确信,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不仅归功于她的关爱,更归功于她的基因。 只要她愿意,她本可以为自己积累财富。她的个性融合了韧性、动力和永不停歇的精力——这些正是许多致富者共有的特质。比如她的长子。而这种韧性和永不停歇的精力,始终伴随着我的母亲。也始终伴随着我。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然而在六十年前,女性若想实现这样的抱负几乎闻所未闻。她的父母会因此蒙羞,邻居们也会以最负面的眼光看待这种行为。倘若她失败了,那些人便会像蠢驴般频频点头。 而倘若她成功了——天理难容——她将招致他们永恒的敌意。女性为自己积累财富在当时是"不合礼数"的,除非是当电影明星(虽然这职业也颇受非议),或是写犯罪小说。 在1940至1950年代,出身体面家庭的单身或新婚女性被极力劝阻涉足商业领域,最多只能做些轻松的打字工作,或在商店百货公司当店员。若已为人母则更受限制,居住在英格兰南部地区的女性尤甚。(尽管她们曾在后方为赢得世界大战贡献力量!但这竟被视为可耻的越轨行为。)别提我母亲小指里的智慧比她那些当会计的上司们加起来还多。要知道,那时候女性连分期付款表格都不被允许签署,必须找丈夫、兄弟或父亲代劳! 那个年代存在着上百种有形无形的阻碍与门槛,将女性禁锢在既定位置上——人们坚信她们婚前该待在神坛上,婚后则该守在厨房与育儿室里。值得庆幸的是,社会总算开了些窍;但对我母亲而言,这转变来得太迟。 所以她没能致富。她拥有体面的职业生涯,仅此而已。她的收入足以抚养我和弟弟,并为我们提供远超基本生活需求的物质条件。后来她再婚成了社区的中流砥柱。但我知道,倘若她当初能对那些可能袭来的恶意有所准备,她本可以成就更多——只要她愿意说出那句话:"让他们见鬼去吧。我们走!" 我相信,母亲并非那么害怕失败,而是更担心搅乱她所处社区的整个现状。这就是为什么她那一代女性中,能真正迈出这一步的人如此之少——少之又少。她们非常在意邻居们的看法。如今,她成了一位年迈却依然令人生畏的女士,安静地牵着狗漫步在英国乡间小路上。 这一切她自然心知肚明。她也明白自己永远不会变得富有——除非通过她的大儿子。但这终究是两回事。 总而言之,若想致富,你必须长出甲壳。一副精神铠甲。既不能厚到让你对中肯的批评和建议视而不见,尤其是来自你信任之人的意见;也不能厚到让你与亲友隔绝。但你的脸皮要足够厚,能够坦然面对那些不可避免的失败后随之而来的窃笑与恶意嘲讽,更不用说当最终成功降临时,那些难以掩饰的嫉妒也会接踵而至。人生中除了死亡与纳税,鲜有确凿无疑之事。但在你尝试改善财务状况之前遭遇的讥讽与嘲笑,随后成功时招致的嫉妒,或是你初期失败时他人幸灾乐祸的嘴脸——这三者却是人生中确凿无疑的存在。这些伤害虽无意义,却必然发生。请准备好坦然面对。德国人有一个绝妙的词来形容人类从他人不幸中获得的(隐秘)快感。那就是"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其中"schaden"意为"伤害"(由此衍生出"阴影"一词),"freude"则意为"喜悦"。那些注定要致富的人,会经常在周围蠢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认出这种情绪。这是你试图在世间出人头地时必须学会付出的代价。我怀疑,一万年前如此,今日亦然。 现在来到困难的部分。在我们真正开始着手之前,我请你仔细思考下面这个简短的清单。它绝非详尽无遗,也不会是本书最后一个清单,但倘若你发现自己连这些基本要求中的任何一条都无法达到(我说的是哪怕仅仅一条),那么我的建议是:合上这本书,把它送给朋友。• 如果你不愿面对失败,有时甚至是公开的、灾难性的失败,那么你几乎不可能致富。 • 如果你在意邻居的看法,你将永远无法致富。 • 如果你无法忍受因选择孤独而危险的道路,而非安稳的常规工作,而让家人、配偶或爱人担忧,你将永远无法致富。 • 如果你有艺术倾向,并担心追求财富会磨钝或贬低这些才华,你将永远无法致富。(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担忧是有充分理由的。) • 如果你不准备比几乎所有你认识的人工作更长时间,尽管会遭到同事和朋友的嘲笑,你也不太可能致富。 • 如果你无法说服自己“足够优秀”以致富,你将永远无法致富。 • 如果你不能将追求财富视为一场游戏,你将永远无法致富。• 若你无法直面失败的恐惧,便永远无法致富。 真相是,致富意味着牺牲。最残酷的是,牺牲者并非总是你自己。你必须习惯这一点,否则就放弃追求。这不是怯懦者该走的路。选择退出并不可耻。毕竟,若人人都愿做出必要的牺牲,还有谁来为我的企业工作呢? 除了牺牲之外,还有一个残酷的真相需要面对。如果对失败的恐惧正阻碍着你——这几乎毋庸置疑——那么该制定何种策略来挣脱枷锁?没有任何书籍(包括我的著作)能替你完成这件事。我能做的,是唤醒你对这个问题的警觉,并为你指明行动的方向。我的建议是:别把这种恐惧想象成巨兽金刚,而是看作一匹梦魇之马。毕竟,马可以被驯服、套上缰绳、装上马鞍、配上马具,最终被人驾驭。驯服这样的生灵能极大增强你的力量。因此,对可能失败的恐惧恰恰为你提供了梦寐以求的机遇——它不仅阻止了比你聪明的人致富(毕竟世界上能成为富人的人数有限),更赋予你在直面恐惧与驾驭恐惧时提升自信的机会。 请务必明白:若你拒绝以某种方式直面并驾驭这种人之常情,便注定与富裕无缘。 你要么跨越它、绕过它、直面它、驾驭它、避开它,要么与之共处。但绝不能向它屈服——否则等待你的将是停滞不前、推诿逃避、屈辱与失败。在经历了毕生赚钱并目睹比我更优秀的人半途而废后,我深信对世俗眼光中失败的恐惧是积累财富的最大障碍。请相信这一点。 若你因任何理由退缩,道路便会阻塞。大门将紧闭——且永不再开启。 你永远无法开始。你永远无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