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第八章 青春期

2025-10-12 13:59
全部RSS 此书RSS

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第八章 ·青春期· 讨论青春期的书籍可谓浩如烟海,但绝大多数都会把青春期当做整个人格发生巨变的危险时期。青春期中确实有很多危险,但说青春期能够改变人格就是妄言了。青春期给正在发育中的儿童带来了新的环境和新的考验。孩子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生活的前线。这时,之前孩子生活方式中未被察觉的种种错误会逐渐浮现。然而,这些错误出现时,见多识广的人立刻就能察觉到。既然错误已经非常明显,那就决不能听之任之了。 几乎对每个孩子而言,青春期最重要的就是:他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毛头小孩了。我们也许可以说服他,进入青春期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我们能成功,那青春期的紧张气氛都尽可消除。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必须证明这一点,那他必然会过分强调自己的观点。青春期的很多表现都是因为孩子想要表达自己的独立、平等和男子气概或女子气质。这些表现取决于儿童对“长大”的意义有何看法。如果“长大”意味着摆脱控制,那孩子就会极力反抗各种约束。很多孩子会开始抽烟、说脏话或深夜不归;有些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反抗父母——父母则会非常困惑,不明白听话的孩子为何突然之间就会如此叛逆。这实际上并不是态度的转变。表面顺从的孩子可能一直对父母不满,只是到了青春期,孩子觉得自己有更多自由,也更强壮,才会把敌意完全表达出来。有个男孩经常被自己的父亲教训,他表面上非常安静、顺从,但私底下一直在等待报复的机会。他觉得自己羽翼丰满之后,便会挑衅父亲,把父亲打一顿后离家出走。 到了青春期,大部分孩子会享受到更多自由和独立性。父母不再觉得自己不必寸步不离地跟着孩子或保护孩子。然而,如果父母想继续监督,孩子肯定会更激烈地反抗父母的控制。父母越想证明孩子还没长大,孩子就越会努力抗争,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这种撕扯会滋生一种敌对抗拒的态度,也就是典型的“青春期消极主义”。 我们无法严格界定青春期。通常来说,从十四岁到二十岁左右都算这一阶段,但有些孩子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身体各个部分都在不断发展,而且有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也会出现问题。孩子会长得更高,他们的手和脚会长得更大,或许也会变得更安静、更迟钝。孩子需要培养自己的协调能力,如果这一过程中,孩子受到了嘲讽和批评,他就会变得更笨拙。内分泌腺对儿童的发展也有影响。内分泌会增进孩子的能力。这并非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内分泌腺在出生之前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现在内分泌逐渐增多,第二性征逐渐发育。男生会开始长胡子,声音也会变得沙哑;女孩的体型逐渐丰满,变得更女性化。这些都是会让青年人无所适从的事情。 有时候,尚未准备好成年生活的孩子会觉得自己陷入恐慌之中,尤其是遇到职业、社交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问题时。他会心灰意冷,根本无法面对这些事务。在社交方面,他会变得腼腆保守,不愿与人相处,待在家里不想出门;在职业方面,他无法找到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觉得自己会一事无成;在爱情与婚姻方面,他与异性相处时会感到尴尬窘迫,害怕与对方见面。别人跟他说话时,他就会脸红,不知该如何交谈。每天,他都深深陷在绝望之中。最后,生活中的问题完全将他困住了,没人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他无法正视别人,无法与人交流,也无法倾听;他无法工作,也无法学习——他每天只会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无法自拔,只能进行粗鄙的性活动。这就是精神错乱,也就是“早发性痴呆”,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如果对这样的孩子多加鼓励,证明他误入了歧途,为他指出光明大道,那他就能恢复如初。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整个人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训练都要被纠正才可以。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时,不能只凭个人想法妄加猜测,而必须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 青春期中的所有危险,都是因为对人生的三大问题没有足够且适当的训练和准备。如果孩子们害怕未来,那他们当然会会浮皮潦草,应付了事。然而,这些所谓的“捷径”没有丝毫用处。越是命令、警告、批评孩子,孩子就越会觉得自己如临深渊,不知所措。我们越要强求,孩子就越会退缩。现在,只有鼓励能帮助孩子,其他的方法都是错误的,只会让孩子受伤更深。孩子已经悲观胆小了,我们真的无法期望他们还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有些孩子会希望自己永远不要长大,一直都是孩子才好。这些孩子甚至模仿学婴儿说话,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耍,假装自己可以永远都是小孩子。但绝大多数孩子都在尽力模仿成人的举动。他们并非真的没有勇气,只是模仿成人的样子:他们会模仿成人的手势、挥霍的生活方式、调戏异性甚至恋爱的行为等。在更难以处理的案例中,尚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人生中的三大问题的男孩子会很活跃,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这个孩子之前就已经有过不良行为且未被发现,那他很可能会故伎重演,自作聪明地以为没人能发现自己的恶行。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困难,犯罪是最简单的逃避方式,尤其是面对经济或生计问题时更是如此。因此,十四岁到二十岁的少年犯罪呈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我们面临的并不是新问题,而是童年时期业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是在当前更大的压力下表现了出来而已。 如果一个人的活动度比较低,那他逃避生活诸多问题的捷径就是变得神经质。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官能疾病和神经失常等情况的原因。每种神经病病症都是为了避免解决生活中某个问题而寻得的借口,这种借口的优势是不会降低个人优越感。一个人如果面临某些社会问题,而他也没准备好以社交方式解决,那他身上就会出现神经症的症状。这些难题会造成高度的紧张感。青春期时,身体会对这种紧张感有高度应激反应,所有器官都会受到刺激,整个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同样,器官受到刺激这件事也会被用作犹豫和失败的挡箭牌。如此,在这种案例中,一个人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时,都会觉得自己现在很痛苦,所以不必为任何事负责任。至此,神经病病患已经诞生。每个神经病病患者都会坦承自己并没有恶意,他非常清楚,要想获得社会感或应对生活诸多难题时需要什么,可只有在病中的他,才能逃避这一切。其实,神经症本身就是患者的脱身之计。他的整体态度一直在说:“我是急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过还好,我现在因为生病就先不用解决了。”这就是神经病病患与罪犯的区别:罪犯通常对自己的恶意直言不讳,而且整个社会感也已被克制。总的来说,神经病病患的动机没错,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与其动机相悖,表现出令人厌恶、自私或故意妨碍合作的样子;而罪犯的敌意更为明显,需要竭尽全力压制残存的社会感。这样比较后,我们真的很难判断哪种人对社会福祉的损害更大。 很多过不好青春期的人小时候都曾是被宠坏的孩子。由此可见,对于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成年人的责任会让他们不堪重负。这些人还想受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他人眼中的焦点。因此,这样的孩子会怪责生活,说生活欺骗了自己,害得自己无法成功。他们是温室的花朵,认为外界的空气寒冷刺骨。如此,我们发现他们倒退的速度越来越快。他们的失败首先体现在学习和工作方面,之前看起来天资不如他们的孩子倒是会反超,展示让人意想不到的能力。这与他们之前的成长过程并不冲突。也许,很有前途的孩子现在很害怕会辜负别人的期望。只要我们帮助他、赞赏他、鼓励他,这种孩子便能重拾勇气,继续前进;若是当前的情况下需要孩子独立奋斗,他的勇气就会消失于无形,那他就只会退步。新的自由是其他人的动力,让别人看到完成其雄心壮志的坦途。他们脑子里想的都是新思想、新计划,充满创造性的生活跃然眼前,对于人类活动各个方面的兴趣愈发鲜明——这些都是勇敢的孩子,对他们来说,独立代表的不是困难和失败的风险,而是成就自己、奉献他人的广阔新天地。 有的孩子之前可能一直受人轻视,现在可能随着与同类交流的增加,他们重新燃起了受人欣赏的渴望。他们之中很多人都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如果男孩一心只想求得他人的赞赏,那就是非常危险的事;但女孩通常缺乏自信,别人的赞赏是她们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方式。这样的女生会轻易成为男人的目标,因为想取悦她们非常容易。我常常发现,有些在家中得不到赞扬的女生之所以会与他人发生性关系,并不只是为了证明已经成年,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被人欣赏、被人注意的地位。 在此,我不妨举个例子。有个女孩,她十五岁,家境贫寒,还有个哥哥。女孩的整个童年之中,哥哥都体弱多病,所以母亲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用来照顾哥哥。于是,女孩出生后,妈妈也没能好好照顾她。不仅如此,女孩小时候不只有哥哥一个人生病,她的父亲也卧病在床,这一点更是占去了母亲应该照顾她的时间。 因此,这个女孩非常明白被人照顾是什么样,她也想获得同等待遇,可家人根本无法满足她的心愿。后来,母亲又生了个妹妹,父亲的病也痊愈了。于是,母亲就可以腾出手照顾自己的小女儿。最后,这个十五岁的女孩觉得她是全家唯一没有得到过爱与关怀的人。她奋发努力,在家中乖巧懂事,在学校表现良好。鉴于她的出色表现,老师建议她继续学业。父母把她送到了新的高中求学,而高中老师对女孩的经历一无所知。开始,女孩并不了解新学校的教育方法,功课上逐渐落于人后——高中老师的批评更让女孩自己愈发沮丧。女孩非常渴望别人的欣赏。可家庭和学校都没人欣赏她时,她该怎么办? 女孩放眼周围,想找到一个理解自己的人。寻找过几次后,她离家出走了,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住了十四天。家里人非常担心女孩的状况,四处寻找,但我们却可以预测之后会发生的事:很快,女孩会发现自己还是得不到别人的欣赏,而且还会后悔自己一时的冲动之举。自杀是她的第二个念头,于是女孩便送了一张纸条回家:“别担心。我喝了毒药。我现在很快乐。”实际上,女孩并没有喝毒药——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女孩的父母对她很好,可女孩却想着获得父母的同情。所以,女孩并没有自杀,而是等着母亲过来找到自己,把自己带回家。女孩所做的一切就是想获得别人的赞赏,如果女孩当时自己也知道的话,就不会有后面这场闹剧了;如果女孩的高中老师也能明白这一点,也就能阻止女孩的荒唐行为了。之前,女孩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如果老师知道成绩是女孩的敏感之处,那么只要他能够小心处理,女孩也就不会觉得沮丧。 另一个案例中的女孩出生在父母性格都比较软弱的家庭。女孩的母亲一直想要男孩,所以女孩的降生让她大失所望。母亲一直都不重视女性的地位,所以女儿难免会受到影响。不止一次,女孩都听到母亲私下里对父亲说:“这个女孩一点儿都不招人喜欢。长大了谁会要她啊。”还有“她长大了,我们该拿她怎么办啊?”女孩在这种不良氛围下生活了十来年,期间还发现了一封母亲朋友写给母亲的信。信中,朋友安慰了只有一个女儿的母亲,还说母亲还年轻,迟早会有儿子的。 由此来看,女孩的感觉不难想见。几个月之后,女孩到乡下探望自己的叔叔。这时,她遇见了一个智力较低的男孩,还成了这个男孩的情人。后来,男孩抛弃了这个女孩,但女孩仍旧对男孩难以忘情。我见到这个女孩时,她已经有过无数个男朋友了,但没有哪个男生能让她完全满意。女孩之所以来找我,是因为她患上了焦虑性神经病,甚至不敢单独外出。如果某种获得别人赞赏的方式不能让她满意,她就会尝试另外一种。她的痛苦让家人非常担心,可只有她允许自己放下,一切才会逐渐好转。女孩会哭泣,会以自杀要挟他人,还会对家人颐指气使。让这个女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要说服她,都非常困难。因为在青春期时,女孩极力想要逃开不被欣赏的感觉,这种欲望太过强烈。 青春期时,男孩和女孩都会非常重视性关系,还会过分夸大。他们希望证明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但做得有些过火。例如,有个女孩总和母亲闹别扭,还总觉得自己是受压迫的一方。作为抗议的手段,她几乎与自己遇见的所有男性都会发生性关系。这个女生并不在乎母亲是否知道,其实要是母亲知道才好,母亲为她担心才让她高兴呢。我经常发现,有的女孩和爸爸或妈妈吵架之后,就会跑到街上,和街上见到的第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这些女孩之前一直都非常乖,也很有教养,根本没人想到她们会有如此行为。我们可以发现,被责备的实际上不应该是这些女孩。因为她们并没有准备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她们只能想到这种方式,这样做是她们获得优越地位的唯一方式。 很多被宠坏的女孩子会发现自己长大后很难适应女性的角色。我们的文化总会给人一种“男性优于女性”的印象,所以女孩子们都不喜欢成长为女人,从而会表现出我所谓的“男性钦慕”的状态。男性钦慕可以通过多种行为表现出来。有的表现为不喜欢男性、避讳男性;有的则表现为非常喜欢男性,但和男性在一起却会害羞,不能与之交流——这样的女孩子想参加有男生在的聚会,但性问题摆在面前时,总会觉得不自在。一般来说,这样的女生长大后都显得非常着急结婚,可实际上,她们根本没有任何行动,既不会和异性接近,更不会和异性做朋友。我们可能会发现,有的女性长大后会比青春期时更讨厌自己女性的角色,女孩子会变得比之前更中性。她们希望模仿男孩子,尤其在模仿男生诸多劣迹方面更是轻而易举:例如抽烟、喝酒、骂人、加入帮会、极度性开放等方面。 女孩子通常会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如果自己不这样做,男孩子就不会对自己感兴趣。如果对女性这一角色的厌恶持续发展,就会出现同性恋、性欲倒错、卖淫等问题。所有沦为娼妓的女性,在小的时候,都觉得没人喜欢自己。她们认为自己一出生就地位低下,根本无法从任何男人身上得到真正的爱情与欣赏。我们可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女性难免会嫌弃自己,看不起自己的性别角色,认为身体只是赚钱的工具而已。这种对女性角色的厌恶并非青春期才开始的。我们总会发现,这种女孩自童年时期起就不喜欢自己的性别角色,只是童年时的她没有表达厌恶的需要和机会。 不只女生才会有“男性钦慕”,所有过高估计男性重要性的孩子,把男性视为最理想的形象而怀疑自己是否能达到那种状态的孩子,都会有这种问题。因此,我们文化中更重视男性这一点对男孩和女孩都是一大问题,尤其是他们对自身的性别角色没有完全自信时更会如此。很多孩子长大后,还会觉得自己的性别可能会发生变化,所以孩子两岁时,让他们清楚地认识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至关重要。长相清秀的男生也会度过一段艰难时光。陌生人可能会把他错认为女孩,甚至家里的朋友们也会说:“你真的太像女孩子了。”这样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外表是一大缺陷,认为爱情与婚姻的考验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过残酷。如果男生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没有信心,很可能就会在青春期时模仿女孩,会做出弱不禁风的样子,学会骄纵女生身上的毛病:比如卖弄风情、矫揉造作、任性放肆等。 就算对异性的态度是在生活最初四五年中奠定的,但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周,性欲就已经非常明显了,只是性欲没有适当的表达前,没什么东西能激发它而已。如果没有特别的刺激,那么性欲的出现就是正常的,所以我们也无需惊慌。例如,如果看到孩子在生活最初几年有局部刺激现象,我们也不用害怕,只需要用我们影响力和孩子合作,让他尽量少关注自己,多关注周围环境就可以了。若是自渎的情况屡禁不止,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我们可以判定孩子对自身有特殊兴趣:他并不是性欲的受害者,而是利用性欲达到自己的目的。一般来说,年纪较小的孩子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知道如何利用父母的感觉,知道自渎会让父母惊讶、害怕。如果他们的习惯无法再继续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自然而然会改掉。 我之前曾经强调过,不应该在身体上刺激孩子。父母会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会喜欢父母。为了让孩子更喜欢自己,父母总是频繁拥抱孩子,亲吻孩子。父母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不应该如此残忍,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激发孩子对自己的感情。当然,也不能在精神上刺激孩子。总有成年人回忆童年时会告诉我,自己在父亲书房看到某些少儿不宜的照片或看到某些黄色影片,他们还记得当时自己身体的感觉。小孩子最好不要阅读这种书籍,也不要观看这类电影。如果我们不刺激孩子,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我们之前还讲到了另外一种刺激,即给孩子提供了过多他们尚无法消化的性知识。很多成人都非常热衷于传播性知识,非常害怕如果孩子一无所知,那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很多危险。如果我们回想往事,或了解别人的过去,就会发现他们口中的灾难性后果并没有发生。我们不妨等到孩子自己对此好奇,想要了解的时候再予以讲解。如果父母对此多加留意,那即便孩子不说,父母也能察觉到孩子对此的好奇。如果孩子觉得父母是自己的朋友,那他就会向父母提问,也会得到自己能够理解、吸收的信息。 此外,父母在孩子面前,最好不要有过多亲密的表现。如果有条件,尽量不要让孩子和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或同一张床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卧室,不用和哥哥或姐姐共享一间,是最理想的情况。父母必须密切留心孩子的发展,不能掉以轻心。若是父母不清楚孩子的个性和目标,那么他们必定不知道如何影响孩子,也不知道在哪方面给予孩子指导。 全世界都迷信青春期是特殊的一段时间。一般来看,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不同的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总有人认为某个人会在某个时间段彻底改变。举例来说,大多数人对更年期也是这个态度。然而,这种阶段并不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只是生命的过程,并没有特别的重要性。实际上,重要的是一个人在这样的阶段期待什么,他会赋予其怎样的意义以及他如何面对这样的阶段。青春期来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深感不安,好像自己见了鬼一样。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青春期的情况,就会发现,除非社会环境要求孩子们在生活方式方面做出新的适应,否则孩子根本不会被青春期的诸多现象所影响。然而,人们一直认为青春期是一切的终结,他们的价值和尊严已经全部消失。因此,人们不会再合作,也不会再奉献,觉得再也没人需要自己——而这正是青春期诸多困难的根源。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都是社会平等的一分子,且孩子明白自己应该做出贡献,尤其是如果他已经学会要把异性当作平等的伙伴,那么青春期对他来说充满了机遇,让他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解决成年生活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如果孩子觉得低人一等,如果他对周围环境有错误的认知,那么他还没有准备好怎样迎接青春期的自由。如果有人总是强迫孩子做他分内之事,那孩子就可以完成任务;可如果让孩子独立做事,他很可能会退缩,最终失败。这样的孩子在别人的强制下表现良好,却会在自由的国度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