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第十一章 ·自身及他人· 人类的努力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与同类结交。我们的种族之所以能够延续就是因为我们对同类的兴趣持续不断。在家庭中,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兴趣非常重要。翻开历史的书页,不管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能发现人类想要群居的倾向。原始部落的人拥有共同的图腾符号,而符号的意义就是与其他部落中人合作。最简单的原始宗教就是图腾崇拜。这个部落以蜥蜴为图腾,另一个可能崇拜公牛或蟒蛇。崇拜同一图腾的人生活在一起,合作共生,视同一族群中的人为兄弟手足。这些原始的习惯为人类合作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原始宗教的节庆日时,人们会讨论各种事宜,比如收割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天灾和动物的伤害等。这些正是节庆日的意义。 婚姻通常被认为是涉及集体利益的事情。社会禁忌规定,崇拜某个图腾的男人不能和同一部族中的女人结婚。因此,我们都应该明白,爱情与婚姻绝不是私事,而是全体人类都应该在心灵和精神上参与的共同事务。结婚之后,夫妻双方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婚姻是整个社会对两个人的共同期待,而且社会也需要两个人共同生育健康的子女,并带着合作精神将孩子抚养成人。因此,所有人在婚姻中也应该乐于合作。原始社会通过图腾和繁杂的制度掌控婚姻。在我们看来,这种方式可能会比较愚蠢,但在当时则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其真正目的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爱你的邻居”是宗教最重要的教诲之一。在此,我们看到的是增加一个人对他人兴趣的另一种方法。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从科学的立场,也能确定这种教诲的意义。被宠坏的孩子总会问我们:“我为什么要爱邻居?邻居也爱我吗?”这种回答就已经告诉我们,这个孩子缺乏合作方面的训练,而且只关注自己。这种人不会对其他人感兴趣,所以他们会遭遇生活中最大的困难,还会做出很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人类所有的失败都是这些人造成的。各种宗教都会用自己的方法试图让人变得更有合作精神。我认为,只要人是以合作为最终目标的,那就值得认同。争执、批评和贬低都毫无必要。我们尚未认清什么是绝对真理,但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实现通力合作。 我们知道,很多非常好的政策可能会被歪曲错用,但无论如何,如果缺少合作精神,任谁都不会在政治方面有任何建树。每个政治家必然要以人类的进步为最终目标,而人类的进步必然离不开高度的人类合作。一般来说,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哪位政治家或哪个政党能真正带领我们进步,因为每个人的判断都以自身生活方式为基础。但如果一个政党能让其他人心悦诚服,那我们也无须抗拒这种活动。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中,参与运动的人都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的一分子,强化孩子的社会感,使之尊重传统,崇敬国家,以最理想的方式制定或修订法律,那我们也不应该抗拒。此外,班级活动也是团体合作的活动,若是这些活动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标,那我们确实不应该有任何偏见。由此可见,所有活动的价值都应以其是否能让一个人对其他人更感兴趣为基础而加以判断,整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增进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也许方法本身的有效性参差不齐,但如果是以合作为目标,就不必因为它不是最好的方法而横加指责。 我们不认可的是坐享其成,自私自利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对个人和团队的利益来说都是最大的阻碍。只有对同类感兴趣,人类的能力才能得以发展。说话、阅读、写作构筑了与他人沟通的桥梁。语言本身就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社会兴趣的产物。了解人类共同的事务绝不是单独某个个体可以实现的任务。了解的意思是所有人都可以明白,可以让自己通过共同意义与他人联系,并和所有人一起受制于常识。 有些人,终其一生追求的都是自身的利益和优越感。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只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可这并不是了解,只是世界上其他人都无法认同的观点。因此,我们会发现,这种人无法与他人产生联系。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孩子,脸上永远是一副沮丧空洞的表情。罪犯和疯子也有同样的表情。他们无法与其他人进行眼神交流,无法认同别人的看法。无论成人还是孩子,这种人甚至无法直视他人,他们会转移视线,分散注意。在很多神经症患者身上也会发生无法与他人沟通的情况:强迫性脸红、口吃、阳痿和早泄等都是值得我们留意的例子。这种无法融入他人的情况都是这个人对别人缺乏兴趣所导致的。 失去理智就是严重独立的表现。如果还能让疯子对他人感兴趣,那他就还有治愈的可能。疯子与别人的心理距离非常之远,除了选择自杀的人,他们与别人的距离最为遥远。因此,对这种病人的治疗是很难掌握的艺术。我们必须通过种种努力获得病人的合作,这需要极大的耐心,也需要仁慈与友善。曾经有人请我为一个患有早发性痴呆的女生治疗。这个女生患病已经八年,其中最后两年是在某家精神病院度过的。她像狗一样狂叫不止,到处吐口水,还会撕扯衣服,甚至想吃掉自己的手帕。从这些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人类确实没有什么兴趣。她想扮演狗的角色,而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她认为母亲像对待狗一样对待自己,她的意思是:“见的人越多,我越希望自己是只狗。”我连续八天和她谈话,她都没理我。我没放弃,和她继续说话,第三十天的时候,她开始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回答我。这是因为我对她很友善,所以她受到了鼓励。 然而,即使这一类病人受到了鼓励,他也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勇气。他非常抗拒自己的同类。我们大可以预测,已经有了一定勇气,但又不想与人合作的人,会有怎样的举动。他就像问题儿童一样,会成为讨厌鬼,例如会打碎东西或者攻击监护人等。有个女孩就是这样,我刚和她第二次见面,她就要动手打我。我必须得考虑一下自己要怎么做。我想唯一会让她惊讶的就是置之不理。你们应该想象得到——她的力气并不大。我没拦住她,只是友善地看着她。她很意外,所以也就放下了戒备。可不知道为什么,她的勇气突然复苏,她打碎了我的窗户,还划伤了自己的手。我没有责备她,反而帮她包扎。面对这种暴力,通常的做法是把她关起来,锁在自己的房间,不过这是错误的做法。如果我们想赢得这个女孩的配合,就必须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期望发疯的人和正常人一样简直是异想天开。就因为疯了的人没有正常人的行为举止,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会烦躁不安。疯了的人会不吃不喝,撕扯自己的衣服等等,但随他们去就好。这也是我们帮助他们的唯一机会。 之后,这个女孩痊愈了。一年之后,她还是很健康。一天,我去之前关住她的精神病院时,路上正好碰见了她。“您要去哪儿?”她问我。“跟我一起去吧,”我回答她,“我要去你住过两年的那家精神病院。”我们一起去了那家精神病院,找到了当时为她治疗的医师。我跟另一个病人谈话的时候,让这位医师再跟这个女孩聊一聊。等我回来之后,医生非常生气:“她确实好了,可我生气的是她根本就不喜欢我。”之后十年,我断断续续地都有和这个女孩见面。她一直都很健康,独立赚钱谋生,和朋友相处得很好,见过她的人都不相信她曾经是个疯子。 妄想症和忧郁症尤其会清晰地揭示了病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妄想症患者总在埋怨别人,觉得其他人都在密谋怎么害他;忧郁症病人则总在埋怨自己,如果他说“我毁了自己的家”或者“我丢了所有的钱,我的孩子肯定会饿死”。然而,怪责自己只是表现,他们实际上还是在怪别人。不妨举个例子,有一位女士广受赞誉,也颇有影响力,但一次意外让她无法再参与社交活动了。她有三个女儿,都已经结婚成家,所以她觉得非常孤单。没过多久,她丈夫也去世了。之前,这位女士一直生活在别人的敬仰之中,所以现在非常想找回自己失去的一切。于是,她开始游历欧洲。她再也感受不到自己如之前一样重要,所以便患上了忧郁症。朋友们都不在身边,在这种环境之下,忧郁症对患者更是一场考验。这位女士给女儿们打电话,想让她们来自己身边,但女儿们都有理由脱不开身。这位女士回到家之后,她最常说的话就是:“女儿们对我都很好。”其实,女儿们让她独自生活,为她请了一位护工,只是偶尔来看望她而已。因此,我们决不能只从表面来理解这位女士的话。实际上,每个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些话是一种控诉。长期压抑对他人的愤怒和责备,才会导致忧郁症。为了得到别人的关爱、同情和支持,病人只能自怨自艾,把一切罪过归结于自己身上。忧郁症患者的最初记忆通常是这样的:“我记得我想躺在沙发上,但我哥哥已经躺在沙发上了。我大哭不止,所以他只好让给我了。” 忧郁症患者还经常以自杀作为报复的手段,因此医生要做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绝不能给他们任何自杀的借口。我自己缓解这种紧张感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们:“绝不要做你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也是治疗的第一准则。这一点似乎微不足道,但我认为它涉及问题的根源。如果忧郁症患者能够随心所欲,那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那他怎么还会想报复呢?我告诉忧郁症患者:“如果你想去剧院,或者想去度假,那说做就做,要是走在路上突然不想去了,那就不要去。”随心所欲是每个人的最佳境遇。能让他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他就像上帝,怎么高兴怎么做。但从另一方面看,这并不符合他的生活方式。他们想控制别人,想指责别人,如果万事顺心如意,那他就没办法对别人颐指气使了。这一条准则带来了极大的益处,我的病人中没有一个选择自杀。当然,大家都知道,看护病人很有必要,可并非所有病人都得到了我期望的那种照顾。只要有人看护,就不会有危险。 我让患者随心所欲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可是我没什么想做的事。”因为我已经无数次遇到过这种反应,所以我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于是,我会说:“那你就先不要做你不喜欢的事了吧。”然而,有的时候,病人会说:“我就喜欢躺着。”我知道,如果我同意,那他肯定就不想躺着了;如果我阻止,那他一定会激烈反抗。所以,我总是会同意这种病人的做法。 上文所述是原则之一,还有一种更能直接攻击他们的生活方式。我告诉抑郁症患者:“如果你按照我的做,十四天就能痊愈。每天都要尽力记住:不用讨好别人。”这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抑郁症患者满脑子想的就是:“我怎么才能让别人过不好?”关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非常有意思。有的人会说:“这对我来说很简单。我一辈子都在做这种事。”其实他们并没有这样做过。我让他们考虑我说的话,但他们根本不会听从我的建议。于是,我告诉他们:“你睡不着的时候,就想想怎么才能让别人高兴,这样你一定会越来越健康的。”第二天,我再见到他们时就问:“你们昨天按照我说的做了吗?”有些抑郁症患者会回答说:“昨晚我一上床就睡着了。”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在谦逊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的,我根本没表现出一丝高高在上的样子。 还有一些人这样回答:“我觉得很烦,根本做不到。”我对这些人说:“烦就烦吧,偶尔想想别人就行了。”我想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别人身上。很多人说:“我为什么要讨好别人?别人也没想讨好我啊。”听到这种话,我就这样告诉他们:“你得为自己的健康着想。不为你着想的人迟早会付出代价的。”除了上述两种人之外,偶尔还会有病人说:“我仔细想了想你说的话。”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无论如何,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病人的社会感。我知道他们生病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合作精神,我也想让病人自己看到这一点。只要他可以和同伴沟通,那他就能痊愈。 还有一种明显缺乏社会感的例子是所谓的“过失犯罪”。举例来说,一个人点着了火柴,火柴掉到地上,结果引发了一场森林大火,这就是“过失犯罪”。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也属于这一范围:一个工人工作了一天之后,忘记把横在马路上的电缆收起来就回家了。结果一辆汽车冲过来撞上了电缆,车上的人也死了。上述两个案例中的人都没想伤害别人。从道德角度看,他们不必对实际造成的损失负责。但他实际上也没有接受过为别人着想的训练,不会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别人的安全。这同样也是缺乏合作精神的表现,只不过程度更深而已。通常这样的孩子会衣冠不整,成人则会踩在别人的脚上、打破碗碟或破坏公物。 在家庭和学校里,我们都可以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兴趣。我们之前已经探讨过哪些情况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可能社会感并非遗传而来的本能,但发展社会感的潜力则有遗传因素。潜能的发展有赖于母亲的技巧和母亲对孩子的兴趣,也有赖于孩子自己对所处环境的判断。如果孩子觉得周围的人都充满敌意,周围的敌人把自己逼到了墙角,那他怎么可能和别人交朋友?如果孩子觉得其他人都是自己的奴隶,那么他就不会想为别人做贡献,只是想统治别人。如果孩子只关心自己的感觉,只关心自己是否健康舒适,那么他就会将自己与世界隔离开来。 我们已经探讨过,为什么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要让他关心家中的其他成员。我们也探讨过,父母双方为何要成为彼此的好友,为何要与外界保持友好亲密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除了家人之外,还有值得信任的人。我们还探讨过,在学校,孩子应该能融入班级,成为其他孩子的朋友,保持与其他人的友谊。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都是为了更大的目标做准备。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孩子成为社会公民,成为人类平等的一分子。只有这样,他才有勇气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并以增进其他人的幸福感为前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果他能成为所有人的朋友,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和美满的婚姻为他人做贡献,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自卑感,也永远不会被难题打败。他身处世间,也会觉得泰然自若。他觉得世界是个友善的地方,能见到自己喜欢的人,也能应对所有的困难。他会觉得:“这是我的世界,我必须行动,必须进取,不能止步不前,逡巡观望。”他会非常明白,现在只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阶段,自己属于人类进程——属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他也知道,这个时代中,自己可以完成很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确,世界上不免有奸恶、困难、偏见和灾难,但这仍是我们的天地,优点和缺点也都是我们的。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创造、努力改善的世界,我们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能以正确的方式担当自己的责任,那他就能以自己的方式,为创造更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担负自己的责任就意味着以合作的方式解决人生中的三大问题。我们对一个人的要求就是他能成为优秀的同志,能成为其他人的朋友,能在爱情与婚姻中成为真正的伴侣,这也是他可以得到的最高奖赏。简而言之,我们必须证明他是别人的良伴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