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德国的某个地区有一种古老的风俗,用来试验未婚夫妻是否适合结婚。婚礼之前,新娘和新郎会被带到一片空地。空地上已经准备好一段被伐下的木头。未婚夫妻二人要用一把两端都有把手的锯子一起将这段木头锯成两截。通过这个小测验,就可以看出双方与在合作方面的意愿。这是对两个人的考验。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信任,他们就会相互掣肘,什么都做不成。如果其中一个想带头,每个步骤都想自己独立完成,那么就算另一方肯妥协,任务完成的时间必然会拉长。他们两个必须都积极参与,做到其心合一,才能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当时,德国农民已经知道:合作是婚姻的首要前提。 如果有人问我爱情和婚姻意味着什么,那么虽然不尽完善,我也会给出以下答案: “婚姻是爱情的结果,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贡献。其表现为二人相互吸引,相互扶持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都是合作的表现形式,这种合作不只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 认为爱情与婚姻是为人类利益而合作的观点,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每个方面。人类诸多努力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身体的吸引力,而这对人类的发展来说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常说,由于器官功能的限制,所以人不可能在贫瘠的地球上长生不老。延续人类生命的方法就是,通过我们生殖能力和对身体吸引力的不断追求,来繁衍后代。 当今时代,爱情中会有很多困难和争执。夫妻双方要面对这些难题,父母会关注这些难题,而社会也会被牵涉进这些难题中。因此,如果我们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就绝对不能有任何偏见。我们必须有空杯心态,尽量深入调查,不能让其他无关的事情扰乱完整而自由的思考。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可以被当作完全孤立的问题对待。这种方式绝对不可能让人类完全自由,因为一个人绝对无法只靠自己的想法就能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每个人都受到几种联系的制约,因此,他的发展会在一定的框架下进行,他也必须在这个框架内做决定。我们生活在宇宙之中的某个星球上,必须在环境设定的限制和可能性中寻求发展;我们生活在同类之中,因此必须学会适应;人类有两种性别,人类种族的未来依靠两性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事实带给我们的三种主要纽带。 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的同伴,关心人类的幸福,那他做每一件事时,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时,都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幸福。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是这样做的,如果你问他,他可能无法清晰地告诉你自己的目标。但在所有的行动中,他都自然而然地在为人类的幸福与进步做贡献。 很多人并不关心人类的福祉。他们的人生观中,从来没有“我能为其他人做什么”“我如何能融入整体”这些内容,他们只会问“活着有什么意义?我能得到什么?我要付出什么?别人为我考虑了吗?别人认可我了吗?”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背后以这种态度为指导,那么他在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时也会有同样的考虑。他想的都是:“婚姻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爱情并非像很多心理学家想的那样是纯粹的自然反应。性是驱动力,或者说是一种本能。但爱情与婚姻并不是单纯是为了满足这种本能。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驱动力和本能都会经过发展、培养和优化的过程。我们已经压抑了一些欲望和倾向。为了其他人,我们学会了如何不打扰别人,如何穿着,以及如何才是整洁。即使是吃饭,我们也已经不再将之视为单纯的果腹问题,我们已经培养出了品味,也懂得餐桌礼仪。本能已经适应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反映了我们为了人类福祉和社会生活所学到的内容。 如果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了解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就会发现:整体的利益以及对人类的兴趣都已经牵涉其中。这种兴趣有着基础性作用。只有我们明白,爱情与婚姻的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考虑全人类的利益为前提,否则任何补救措施、改变措施或新的婚姻法律法规都无济于事。或许我们应该改善,或许我们应该找到对这一问题的完美解答,可说到底,如果我们能找到更好的回答,那也是因为这一答案更细致地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人类有两种性别,我们生活在地球之上,我们必须与其他人发生联系。只要我们的答案中能考虑到这些条件,那答案解释的真理便可以永世长存。利用这种方法看待爱情问题时,我们发现的第一点就是:爱情问题是两个个体应该共同完成的工作。对很多人而言,这是全新的任务。有时候,我们学到的是独立完成工作;有时候,我们也要与团队众人通力合作。但我们很少有两个人合作的经验。因此,新的情况就会带来新的难题。但如果两个人对其他人感兴趣,那就更容易对彼此产生兴趣,也就能更容易地解决新的困难。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夫妻双方比起自己更在乎对方,那么这种两个人合作就能获得成功。这是婚姻美满的唯一基础。我们应该已经能看出来,为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而提出的方法和建议为何行不通。如果每一方都对伴侣更感兴趣,那么双方必然是平等的。如果二者之间的付出都非常真诚,那么谁都不会有低人一等或屈尊降贵的感觉。只有夫妻双方都有这种感觉,才会出现真正的平等。每一方都要尽力为对方分担,丰富对方的生活,这样双方都会有安全感。他们都会有被人需要的感觉,这也是婚姻最坚实的保障,是夫妻关系和谐幸福的意义所在。这种感觉能让你看到自身价值,让你知道自己无可替代,伴侣需要你,你人品良好,是真正的良伴益友。 合作的过程中,不可能让夫妻中的一方接受从属地位。两个人中,如果一个只想发号施令,控制对方,那么他们在一起必定不会有美满的结局。在我们当前的条件下,很多男人都觉得自己应该是家里的领导者,是主人,要说一不二——当然,很多女人也这么想。这就是为何很多婚姻都不幸福的原因。没人能平心静气地接受卑微的地位。伴侣之间必须平等,只有平等,他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生养孩子的问题上,他们会达成一致,知道人类的未来与自己是否生育有直接关系;在教育的问题上,他们也会达成共识;还有遇到困难时,他们也会积极解决难题,因为他们知道,不幸福的婚姻会影响孩子的心灵,导致孩子无法茁壮成长。 在当今的文化中,人们通常都没有做好与他人合作的准备。我们的教育太过注重个人的成功,更强调从生活中索取,而非为生活贡献。不难理解,夫妻双方作为亲密生活在一起的人,如果不能合作,不能关心其他人,那么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体会这种亲密关系,他们不习惯考虑另一个人的利益、目标、期待、希望和志向。他们还没准备好面对共同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身边不乏错误的示范,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但我们只需要观察这些事实,并从中吸取教训,未来避免这些错误即可。 如果未经训练,成年生活中的危机就很难应付:我们一直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出种种反应。婚姻的准备不可操之过急。在孩子的习惯性行为、态度、思想和行动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他如何训练自己以应对成年之后的生活。通常来说,孩子五六岁时,他对爱情的态度就已经成型了。 在儿童发展初期,我们不难看出,他对爱情与婚姻问题的看法正在渐渐形成。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孩子的表现是和成人一样的性冲动。他只是下定决心,融入社会生活中的一方面。爱情与婚姻是其生活环境中的要素,这些要素会悄然进入他对未来的看法中。孩子必须对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有一定了解,并确定自己的立场。孩子较早表现出对异性的兴趣,为自己寻找心仪的伴侣时,我们绝不能把这当做一种错误、玩笑或性早熟的征兆,我们更不能嘲笑、讽刺这种做法,而应该把这当作孩子朝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表现。我们不仅不应该以此嘲笑孩子,还应该认同孩子的看法,认清爱情是不同寻常的任务,孩子应该对这种全人类都参与的工作早做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理想的种子,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作为教养良好的良伴和真挚热切的朋友与异性交往。显然,孩子自然就会成为一夫一妻制的忠诚拥护者,哪怕父母的婚姻并不美满,他们也不会因此受害。 我一直认为,父母最好不要太早对孩子解释身体方面的性关系,也不宜教授太多性知识。若你能了解孩子对婚姻这一问题的看法就最好不过了。如果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爱情与婚姻是危险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以我的自身经验,四到六岁时就了解到成人性关系的孩子以及早熟的孩子,之后会更容易受到感情方面的伤害。身体方面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就是危险的信号。孩子较为成熟后,他就会有自己最初的经验和解释,也就不会害怕了:如果孩子能正确理解性关系,那他犯错的几率就会小很多。帮助孩子的关键就是永远不要撒谎,永远不要回避问题,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有此一问,并向孩子解释他想了解且可以接受的部分。捕风捉影的危害最大。和其他问题一样,孩子最好可以独立了解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如果他信任父母,那便不会深受困扰,因为他会向父母询问。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可能会被其他人带坏而误入歧途。我从没见过哪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会因同伴的蛊惑而受害。孩子们不会全盘接受同学说的一切:大部分孩子都有辨别力,如果他们不确定别人说的对不对,就会问自己的父母、哥哥或姐姐。此外,我还必须承认:跟长辈相比,孩子对这些事更为敏感,所以不愿意开口发问。 在童年时代,身体上的吸引力也已经得到了训练。在恋爱、吸引力、周围环境中异性带给孩子的印象,都是身体吸引力的开始。男孩子会从母亲、姐妹或周围的女孩身上积累这种印象,之后他在选择伴侣时,会比较异性和童年时期环境中其他女性的相似性,这对他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有的时候,艺术创作也会影响孩子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因此,成年之后,一个人的选择便不再是自由自在的,只能遵循他的之前接受过的训练。对美的追求并非没有意义的追寻,审美情绪的基础就是人类健康、进步的感觉。我们所有的功用和能力都以此为发展方向,根本无法逃避。我们知道,美丽的事物看起来都能永垂不朽,有益于人类的利益和未来——我们希望孩子们也能朝着这一方向发展。这才是一直鞭策我们前进的美感。 有的时候,如果男孩和母亲相处不好,女孩和父亲相处不好(婚姻不幸福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此种情况),孩子们长大寻找伴侣时就会寻找与母亲或父亲完全相反的类型。举例来说,如果男孩的母亲总是唠叨他,求全责备,如果男孩自己软弱却又害怕被压制,他可能就会倾向于看起来温顺体贴的女孩。因此,他很可能会犯错误:他寻找伴侣时,只喜欢那种臣服于自己的人,然而,不平等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有时,如果男生想证明自己强大健壮,就会找一个看起来很强大的伴侣,这有可能是因为他就喜欢强大的人,也有可能是他觉得强壮的人更有挑战性,能证明自己的强大。如果男孩与母亲的分歧非常大,那么他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的准备就会受阻,异性身体上的吸引力也会降低。这种阻碍程度不同,有一种是完全排斥异性情况,即性欲倒错。 如果双亲的婚姻非常和谐,那我们就更能为自己的婚姻做好准备。孩子可以从父母的生活中最先获得对婚姻的看法。因此,如果说大多数生活中的失败者都出自婚姻破裂或婚姻不幸福的家庭,也实在不必惊讶。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能合作,那么他们自然不可能以合作的方式教育孩子。我们考虑一个人是否适合结婚时,经常都要看他是否在正常的家庭中接受过训练,还要看看他对父母、姐妹和兄弟的态度——一个人如何为应对爱情和婚姻问题做准备非常重要。然而,我们必须小心:决定一个人的并非他所处的环境,而是他对环境的估计。他的估计非常重要,有的人在不和谐的家庭生活中长大,因此这更刺激他努力获得美满幸福的婚姻。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有过不幸福的家庭生活就给他“贴标签”或拒绝他。 一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是最不妙的情况。如果他接受过这样的训练,那他整天想的就是能从生活中得到怎样的快乐。他会一直寻求自由和解脱,从不考虑如何减轻伴侣的负担,如何让伴侣的生活更丰富。这种方式最有破坏力,无异于煎水作冰,虽然不算是某种罪恶,但确实是错误的方法。因此,从态度上为爱情做准备时,我们不能只是贪图安逸,或逃避责任。爱情中的伴侣关系,若是给犹豫和怀疑留有空间,那么必然不会稳固。合作需要天长地久的决心,只有合作中的决心无法撼动,我们才能说这种结合是真正的婚姻与爱情。在这种决心中,包含生育子女、教育子女、培养子女的合作精神等部分,也包括尽力让孩子成为社会公民,使之成为能与别人平等相处,并为他人负责的人。幸福的婚姻是我们培养下一代最好的方法,所有的婚姻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婚姻实际上是一项任务,有自己的规律和原则,如果我们只顾着一部分而避免其他部分,那么地球上永恒的定律——合作——必然会遭到破坏。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责任期限为五年,或者把婚姻当作一段试验时期,那么便不可能真心为爱情付出。不论男人或女人,如果在爱情与婚姻中为自己留有余地,那就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面对任何严肃而重要的任务时,我们都不能为自己先找好“退路”。爱情中决不能有所保留。所有心地善良、温柔敦厚却妄图在婚姻中寻求解脱的人都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们的解脱会损害或限制夫妻双方的努力,他们会轻易找借口忽略双方共同决定完成的任务。我知道,社会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因此,虽然很多人有心,但依然无法通过正确的方式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然而,我并不希望谁因此就舍弃爱情或婚姻,我希望大家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知道,充满爱意的感情都有以下特征:忠诚、真实、可靠、毫无保留、宽和大度……如果一个人不忠不信,那肯定不适合结婚。假如夫妻双方都同意保有个人的自由,那么二者之间就不会有真诚的爱情。这绝非爱情,因为爱情中我们不能随心所欲,肯定要受到合作的约束。 下面,我会举个例子,说明为何自私自利的人不仅无法为幸福和婚姻和人类的利益做贡献,还会损害夫妻双方的利益。 我记得这样一个案例。一个离婚的男人和一个离婚的女人结了婚。他们两个举止文明,也很聪明,都希望两个人的婚姻能比自己的上一段婚姻幸福。然而,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第一次婚姻为何会以失败告终,他们想走上正确的道路,却都没明白自己缺乏社会感。他们都自诩为自由思想者,希望在婚姻中不受拘束,免得彼此厌烦。因此,他们约定,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自由,双方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坦诚。在坦诚这一点上,丈夫表现得非常勇敢。他每次回家,都会把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的故事告诉妻子,而妻子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丈夫很有魅力,所以很是骄傲。妻子总想模仿丈夫,想有自己的暧昧关系,但她还没行动,就患上了广场恐惧症。于是,妻子再也不敢单独出门,她的精神状况让她不得不整天待在家里——她刚踏出家门半步,就会觉得特别害怕,不得不马上回家。其实,广场恐惧症是一种保护措施,抗拒着她所做的决定。然而,事情还没有结束。由于妻子不能出门,所以丈夫就不得不在家里陪她,因此二人婚姻的先决条件就被打破了。因为丈夫必须得在家陪着妻子,所以他再也不能做个自由思想者了。妻子也不能享受自己的自由,因为她害怕出门。要想治好妻子的病,就必须让她对婚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必须得让丈夫意识到,婚姻需要两个人合作。 有些错误是在结婚之前就已经形成的。家中的宠儿结婚之后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忽视,因为他之前并没有训练自己适应社会生活。被溺爱的孩子可能会成为婚姻中的暴君,另一方则会成为受害者,觉得自己囚禁在牢笼中,之后便会开始反抗。如果两个被宠坏的孩子结了婚,那他们的婚姻生活会非常有意思。两个人都想得到对方的关心和注意,所以没有一方会满意。接着,两个人就会为自己找出口,一方会开始和别人暧昧,好得到别人更多的注意力。有些人根本无法只爱一个人,他必须和另外两个人同时坠入爱河。这样,这些人才会觉得自由,在两个人之间来去自如,不必为爱情负全部责任。拥有全部也意味着失去全部。 有些人想营造浪漫、理想却不切实际的爱情,他们沉迷在自己的幻想中,根本不用在现实中找另一半。对爱情的期许太理想化就相当于拒绝了所有的可能,因为根本没有谁能配得上这种期待。很多人,尤其是女人,由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总是训练自己讨厌并拒绝自己的性别角色。她们妨碍了自身的自然功能,从身体角度看,如果不经过治疗,她们就无法获得幸福的婚姻。这就是我所说的“男性钦慕”——在现代社会中,对男性的高估更是强化了这一点。如果孩子怀疑自己的性别角色,他们便会感到不安全。只要男性角色一直占据主要地位,那么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会自然觉得男性的角色值得羡慕。他们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能力扮演男性的角色,会强调有男人味的重要性,同时设法避免任何考验。在我们的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不满非常普遍。性冷淡的女人们和心因性阳痿的男人们都可能有这种问题。这些其实都是对爱情与婚姻的抗拒,且“正中要害”。我们真正感觉到男女平等之前,这种失败都不可避免。只要一半人类还有理由对自身地位不满,那么美满的婚姻就还会遇到巨大的障碍。人人平等的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我们绝对不能让孩子对自己未来的角色感到模糊不清。 我认为,避免婚前性行为,是爱情与婚姻中亲密无间的最佳保证。我发现,大部分男人都不喜欢自己的伴侣在结婚之前有性行为。有时,他们认为这是水性杨花的表现,并为此而震惊。此外,在我们当前的文化中,如果婚前发生性行为,那么女性通常会有更沉重的负担。这也是极大的错误,因为促成婚姻的不是勇气,而是恐惧。我们知道,勇气是合作的一方面,如果男人或女人出于恐惧才选择了自己伴侣,那么他们便不会真心与对方合作——如果选择的伴侣酗酒、社会地位或教育程度远低于自己,也能说明这一点。他们害怕爱情与婚姻,希望营造出伴侣仰望自己的情境。 友谊是培养社会兴趣的方法之一。在友谊中,我们学会了从另一个人的角度观察、倾听、感受。如果一个孩子遇到了挫折,如果他总处于别人的监视和保护之中,如果他独自长大,没有朋友也没有伙伴,那他就不会有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他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总想保障自己的利益。友谊的训练有助于为婚姻做好准备。如果将游戏视为培养合作的工具,那它就具有重大意义。但在孩子的游戏中,我们总能看到竞争和超越他人的欲望。因此,营造让两个孩子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环境非常有意义。我想,我们不能低估舞蹈的价值。舞蹈这种活动要求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学习舞蹈对孩子们是有帮助的。我说的并不是当今表演性质的舞蹈,而是两个人要完成的共同任务。然而,如果有易于孩子学习的简单舞蹈,那对孩子的发展肯定大有裨益。 从职业问题中,我们也能看出来一个人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婚姻生活了。现在,人们要先立业,而后成家。伴侣中的一方或伴侣双方都必须有自己的工作,能够独立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能够养家糊口。我们都知道:对婚姻准备充分的人,必然对工作也准备得很充分。 一个人接近异性的时候,我们总能了解其勇气及其合作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特有的方式、求爱的表现及其勇气都与他的生活方式一致。坠入爱河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否认可人类的未来,是否自信,是否有合作精神。也许这个人只对自己有兴趣,会临阵脱逃,还会不断自责:“我到底在折腾什么?他们会怎么想我?”有的人在求爱时可能会谨慎小心,有的则会大胆热情,无论如何,其表现总与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一致,具有唯一性。我们不能单单通过一个人求爱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是否适合结婚,因为求爱时的他面前有直接目标,可在其他场合,他可能就会变得优柔寡断。不过,我们总能从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表现了解其性格。 在我们的当前的文化中(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希望男人是主动的一方,男人应该先表达爱慕之意。因此,只要这种文化继续存在,我们就必须从小培养男孩子的男子气概——主动、果断、负责。然而,只有男孩子觉得自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接受这种训练。当然,女孩和女人们也是求爱过程中的一部分,她们也会主动出击。但在现在的文化中,女性觉得自己应该保守一些,因此,她们对异性的感觉表现在仪态、性格、穿着、眼神、谈吐之中。由此可见,男人接近异性的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而女性的方式则深沉复杂。 现在,我们不妨再进一步探讨一下。对于伴侣的性吸引力非常必要,但这种吸引力应该根据为人类谋福利这条主线而加以调整。如果夫妻双方对彼此感兴趣,那么性吸引力永远不会消失。性吸引力的消失意味着兴趣的缺乏,告诉我们一个人已不能感受到平等的地位,无法以合作的方式友善地对待对方,也不再希望充实伴侣的生活。有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觉得兴趣还在,只是吸引力消失了。这种说法绝对是大错特错。有的时候,嘴里说的是谎言,但大脑却是诚实的,一个人的行动总会说出实情。如果在性吸引力方面出了问题,那么之后两个人之间就无法真正达成协议。他们已对彼此失去了兴趣,至少夫妻中一方已经不想继续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只想着逃避、解脱。 人类的性冲动和其他生物的性冲动有所不同。人类的性冲动持续不断。这是人类幸福和人类种族延续的保证。通过这种方式,人类的数量不断增加,绵延不绝,以数量优势保证其福祉,度过种种艰难险阻。例如,在很多动物身上,我们都能看到雌性动物会产下大量的卵,但很多都无法成熟。虽然有的卵被偷走,有的会被破坏,但因为数量很多,所以总有一部分会成活,保证动物生命的延续。作为人来说,延续种族的方法之一就是生育子女。因此,我们发现,在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中,发自内心关心人类福祉的人,都最期盼着子女的到来;而对人类福祉不感兴趣的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拒绝生育,免受负累。如果这种人总是一味索取,不懂付出,那他们就不会喜欢孩子。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把孩子视为麻烦、累赘、负担,会妨碍自身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说,若要完美地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生儿育女必不可少。美满的婚姻是养育人类下一代的最佳方式,所有结婚的人都应该抱有这一观点。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一夫一妻制是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方法。夫妻关系需要亲密真诚,需要对伴侣感兴趣,因此,结婚的人都不能动摇夫妻关系的根基,寻求解脱之道。我们知道,夫妻关系也有破裂的可能。遗憾的是,这种可能性无法完全避免:但如果我们能把爱情与婚姻视作摆在面前的社会工作,是我们希望完成的任务,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这种可能性。婚姻破裂的原因通常是夫妻双方没有竭尽全力:他们不想创造幸福的婚姻生活,只是等着索取。若以这种方式对待爱情与婚姻的问题,结局肯定是失败。把爱情与婚姻当作天堂,或者把婚姻当作故事的结尾,都是错误的认知。两个人结婚之后,夫妻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才会逐渐萌芽。在婚姻中,他们都面临着生活中真正的考验,真正面临着造福社会的机会。当今文化中,还有一种观点非常流行,即把婚姻当作坟墓和最终目标。很多小说都以两个人结婚为结尾,但实际上,结婚才是共同生活的开始。小说中的情节仿佛是在表达婚姻能完美解决一切问题,仿佛任务已经大功告成了一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爱情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一观点非常重要。爱情有很多种,要想解决婚姻问题,最好以工作、兴趣以及合作为基础。 夫妻关系并不神秘。每个人对婚姻的态度都是其生活方式的表现:如果我们了解他的性格,就能了解他对婚姻的态度,因为这种态度与其努力和目标都是一致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很多人都把婚姻视为解脱和逃避之法。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谁会有这样的态度:所有被宠坏的孩子。被宠坏的孩子是社会生活中的危险分子——他们长大之后,会按照四五岁时确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的统觉表中都是:“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吗?”如果他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就会觉得生活根本毫无意义。他们只会说:“要是得不到想要的,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他们会变得悲观,甚至会构想出“求死之心”。他们希望自己生病,变得神经质,甚至从错误的生活方式中总结出来一套“人生哲学”。他们认为自己的错误理念具有极其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如果世界压抑了他们的动力和情绪,那么他们肯定要奋起反击。他们一直接受的都是这种训练。之前,他们曾享受过一段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幸福时光,所以有些人可能仍觉得,如果自己哭的时间够长,如果自己抗议足够强烈,如果拒绝合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他们心里想的并不是生活的和谐,而是自身的利益。结果,他们根本不想做贡献,总想找捷径,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拒绝。因此,婚姻本身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试验,是索取式的。他们希望试婚、同居,或者能够轻易离婚的婚姻:婚姻伊始,他们就会要求自由,要求不忠的权利。既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真心感兴趣,那他的一切必然会服务于这种兴趣。他必须是真挚的朋友,必须勇于担负责任,必须忠诚可靠。我认为,如果一个人未能获得幸福的爱情或婚姻生活,那他就可以明白,自己在生活中犯了错。 关心孩子们的幸福非常有必要。如果婚姻并不是以我主张的观点为基础,那么在养育孩子方面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将婚姻视为儿戏,如果他们不认为问题可以顺利解决,夫妻关系可以继续维持,那么这种婚姻就无法为孩子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情境。 也许有很多原因能说明为何人们不应该住在一起,也许某些情况下,人们最好分开。但这些情况该由谁决定?难道要让那些没有接受良好教育,不明白婚姻是种任务,而且只对自身利益感兴趣的人做决定吗?他们对离婚的看法和对结婚的看法一样:“我能得到什么好处?”显然,让这些人做决定并不妥当。你会发现,一般来说,反复离婚又结婚的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么,婚姻是否要继续该由谁来决定?或许我们应该能想象到:婚姻中出现问题后,该由精神病学家决定两个人是否应该分手。但这样做也有困难。我不知道美国是否如此,但我发现,在欧洲,大部分精神病学家都认为个人的利益最为重要。因此,他们总会劝别人为自己找一个“红颜知己”或“蓝颜知己”,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我敢说,他们很快就会改变这种想法。他们给出这种建议的原因就是不了解问题的整体性,也不明白这个问题与世界上其他工作的内在联系。而我一直想让大家注意到这种联系。 有的人把婚姻视为解决个人问题的途径,这也是一种错误。论及这一点时,我也无法表述美国的状况,但我知道,在欧洲,如果某个男孩或女孩成了神经病,那么精神病学家就会建议他们寻找爱人,开始性关系。欧洲的精神病学家也会给成年人提出同样的建议。这无异于把爱情与婚姻当作某种专利药,可这种药只会加重病人的病情。只有一个人的性格趋近完美,才能找到正确解决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方法。生活中,爱情与婚姻中包含最多快乐,也包含很多真实而有意义的表现。我们不能轻视爱情与婚姻的问题,不能将之视为拯救罪犯、酗酒者或神经病的最后一根稻草。精神病病患需要先接受正确的治疗,才能开始爱情与婚姻的旅程。如果他还没获得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贸然走进爱情与婚姻中,那无异于走入更多的危险和不幸中。婚姻是高等级的理想,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并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身心不健康的人难以担此重任。 婚姻有时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完成不恰当的目标:有些人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感;有的人是出于同情;有的人是想找个仆人。婚姻中决容不下这些儿戏。我甚至见过,有些人结婚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困难。可能,一个年轻男人正面临考试或事业上的考验,他觉得自己可能会失败,希望失败时能有借口。于是,他就准备结婚,以婚姻这个额外的任务作为失败的托辞。 我很确定,我们绝不能轻视爱情与婚姻的问题,而应该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上。我听过很多离婚案件,所有案件中,女方总是受伤更多。无疑,我们的文化中对男人的束缚较小。这是我们共同的错误。单靠个人反抗无法得以纠正。尤其在婚姻中,一个人的反抗会扰乱社会关系,损害伴侣的幸福。只有认识并改变文化中的整体态度,我们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底特律的罗西教授(Professor Rasey)是我的学生,他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女孩中,有42%都希望自己是男性,这说明这些女孩对自己的性别非常不满。如果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觉得失望沮丧,不喜欢自身处境,立志反抗异性享有的更多自由,如果女人总是觉得自己被人轻视,认为自己只是男人发泄欲望的工具,觉得男人不忠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怎么还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爱情与婚姻的问题?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单明了且大有裨益的结论:人类不是天生就该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或一夫一妻的。但我们居住在这个地球上,和其他与我们地位平等的人交往,并有两种性别,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解决人生中的三大问题。周围的环境通过不同的方式给我们提出了这三个问题,告诉我们:只有一夫一妻制,才能使一个人在爱情与婚姻中实现至善至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