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

第十三章 情感与情绪

2025-10-18 18:43
全部RSS 此书RSS

章节导航

音频文本内容

第十三章 情感与情绪 情感与情绪是我们先前所说的性格特征的强化形式。情绪表现为突然的释放(在有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迫不得已的压力下),像性格特征一样,它们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可以称它们为精神活动,它们有明确的时间界限。情感并不是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它们产生于与个体的既定生活方式和个体的预定行为模式相适应的地方。人之所以产生情感,是因为他想改变自己的处境。情感是强化了的、更激烈的心灵活动,出现在已经放弃了其他用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或者对实现目标的其他可能性已经失去了信心的人身上。 我们在这里先讲一讲那些在自卑感和无力感(这些感觉迫使他聚集起所有的力量,做出极大的努力)驱使下做出了更激烈动作的人:如果没有这种自卑感和无力感,他原本不必如此激烈。由于这些努力,他相信自己有可能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能够证明自己的胜利。正如没有敌人,我们就不会愤怒一样,同样地,如果没有想到愤怒的目标是胜过敌人,那么愤怒这种情绪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在我们的文化中,通过这种强化了的心理活动实现自己的目标,仍然是有可能的。如果不存在通过这种方法获得认可的可能,我们也许就不会情绪爆发得那么频繁。 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没有足够信心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放弃目标,而是会通过付出更大的努力,并在辅助性的情感和情绪的帮助下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被自卑感刺痛的人通过这种方法聚集力量,试图以一些野蛮的、不文明的方法来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 由于情感和情绪与个性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们不是孤立的个体所独有的性格特征,而是几乎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如果所处的情形合适,每个个体都会显现出某种特别的情绪。我们也许可以将这称为情绪能力。情绪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情绪。一旦我们对一个人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我们也许就可以很好地猜想出他的惯常情感与情绪,而不用与他们进行实际接触。情感与情绪这样根深蒂固的现象自然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因为身体和精神密切结合在一起。伴随着情感和情绪出现的生理现象会表现为血管和呼吸器官中的各种变化,比如脸色通红、脸色苍白、脉搏加快和呼吸异常。 分离型情感 1.愤怒 愤怒这种情感其实是奋力争取权力和支配地位的象征。这种情绪非常清楚地表明,它的目的是迅速而有力地摧毁挡在愤怒者路中央的每个障碍。以前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愤怒的人是倾尽全力力争优势地位的人。这种对认可的奋力争取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真正的权力迷醉。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任何有损他们权力感的微小刺激都会使他们勃然大怒。他们认为(也许是由于以前的经历),用这种方法(愤怒),他们可以非常轻易地为所欲为、征服对手。这种方法并不需要依靠很高的智力水平,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确实会有用。大多数人都能轻易想起自己曾通过偶尔的狂怒重新获得声望的经历。 在某些情况下,愤怒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这里这些情况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我们所说的愤怒,指的是始终怀有愤怒这种情感的人,以愤怒作为习惯性的突出反应的人。有些人实际上是愤怒成性、引人注目,因为他们没有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他们通常是傲慢自大、极其敏感的人,不能忍受屈居人下或者与人并肩,他们必须得高人一等才会开心。于是,他们眼神尖锐,随时处于警惕之中,以防有人太过靠近或者对他们不够尊崇。经常与他们的这种敏感联系在一起的是不信任这种性格特征。对他们而言,信任别的人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发现,与他们的愤怒、敏感以及不信任相随并存的还有其他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性格特征。在顽固的个体身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异常有野心的人,他们害怕每一项重大任务,并因此无力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假如他在某方面遭拒,他只知道一种反应方式。他以一种通常令周围人非常痛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比如,他也许会摔碎镜子,或者毁掉一个非常值钱的花瓶。事后,如果他试图为自己开脱,说他不知道自己当时在做什么,他人自然不能完全相信他。他想要破坏环境的欲望简直一览无余,因为他总是在毁掉某些值钱的东西,而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在不值钱的东西上。他的行动无疑是有计划性的。 尽管这种方法在小范围的圈子里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只要这个圈子变大一点,这种方法就会失去它的效用。我们很快会发现,这些愤怒成性的人一直在与世界发生冲突。 伴随着愤怒情感的外在姿态如此常见,以至于我们只好用“暴怒”这个词来想象一个易怒之人的画像。他对这个世界的敌意态度非常明显。愤怒情感意味着几乎完全不存在社会感。对权力的奋力争取表现得如此激烈,置对手于死地的念头会很容易冒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解决我们观察到的各种情绪和情感,实践我们对人性的了解,因为情感和情绪是性格的最清晰的指征。我们必须将所有易怒的、愤怒的、激烈的个体都看作社会的对立者和生活的对立者。我们必须再一次提醒大家注意,这些人对权力的奋力争取建立在他们的自卑感的基础上。任何意识到了自己权力受到威胁的人都没有必要表现出这种攻击性的、激烈的动作和姿态。我们永远都不能忽略了这个事实。在勃然大怒的时候,所有的自卑感和优越感都极其清楚地显现了出来。发怒是一种卑鄙的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个人以他人的不幸为代价抬高自己的身价。 酒精是促使狂躁和愤怒出现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非常少量的酒精就足以产生这种效果。众所周知,酒精会减弱或消除文明对人的约束。醉酒的人表现得好像从未受过教化一样。就这样,他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也不再顾及别人。当他没醉的时候,他也许能掩藏自己对他人的敌意,并约束自己的敌意倾向,而一旦喝醉之后,他真实的性格就暴露出来了。这些与生活不能融洽相处的人之所以会首先选择酒精,这绝不是什么偶然。而是因为他们不仅在酒精中找到了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为自己开脱的借口,而且找到了某种安慰和忘却。 脾气发作在孩子身上比在成年人身上更为常见得多。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就足以使一个孩子脾气发作。这是由于,孩子身上存在更大程度的自卑感,所以会以更透明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对权力的追求。愤怒的儿童实际上是在追求认可。他所遇到的每个障碍不是难以逾越就是难以克服。 当怒火的发泄超出了通常的咒骂和暴怒的范围之后,就真的有可能会伤及愤怒的人自身了。就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写一篇报告,就自杀的性质进行论述。在自杀中,我们看到了因为遭受了某种挫败而想要伤害亲朋好友的企图,以及想要报复自己的企图。 2.悲伤 当一个人因为失去了什么而无法自我安慰的时候,悲伤这种情感就会出现。悲伤,跟其他情感一样,是对不快或软弱感的一种补偿,相当于一种想得到一种更好处境的企图。在这方面,它的价值与脾气爆发的价值相当。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它是由其他刺激引起的,以另一种姿态为特征,而且采用的也是另一种方法。在这种情感中,对优势地位的追求也存在,正如在其他情感中那样。然而在愤怒中,个体寻求的是抬高自己的自我评价而贬低自己的对手,他的愤怒指向的对象是他的某个对手。与此不同,悲伤却相当于从精神前线退缩,这是它随后扩张的先决条件。在后面的扩张中,悲伤的个体会实现他的自我抬高和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是以一种宣泄的形式存在的,这个举动对准的是环境,虽然跟愤怒中的情形相比,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进行的。悲伤的人抱怨,并用自己的抱怨使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虽然悲伤是人的天性中的一部分,但是夸大这种悲伤则是对社会的一种敌意姿态。 悲伤者的自我抬高是通过周围的人对待他的态度实现的。我们都知道,悲伤的人发现,如果其他人自愿为他们服务、同情他们、支持他们、鼓励他们或者明确为了他们的福祉而努力,会使他们的处境变得更轻松、容易一些。如果精神发泄由于眼泪和显现的悲伤而获得了成功,那么很明显,悲伤者就通过将自己变成“法官”“批评家”或“原告”的方法,将自己凌驾在了环境之上,对现存的秩序提出了挑战。“原告”由于他的悲伤对环境提出的要求越高,他对权力的诉求就越明显。悲伤成了悲伤者将约束性义务强加在邻人头上的一条无可反驳的理由。 这种情感清楚地表明了利用软弱对优势地位的争取,以及维护自己地位、逃避无力感和自卑感的企图。 3.对情感的滥用 只有认识到情感和情绪是克服自卑感、提升人格和获得认可的有价值的工具,我们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情感表露能力在精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一旦孩子明白他可以通过由于被忽视感而产生的狂怒、悲伤或哭泣来支配他的环境,他就会一次次地对这种获得对环境的支配权的方法进行测试。这样他会轻易形成这样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会使他通过自己的典型情感反应对环境中的轻微刺激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他会随时利用自己的情感,只要它们当时符合他的需求。过度沉溺于情感是一种不良的习惯,这种习惯有时候会变成病态。如果童年时期出现过这种情况,我们会发现成年后这个人会不断地滥用自己的情感。我们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玩笑般地利用愤怒、悲伤以及其他所有情感,就好像它们是玩偶一样。这种无用且常常令人不快的性格剥夺了情绪的真正价值。这样的人,每当他们得不到某个东西或者每当他们的个人支配权受到威胁的时候,游戏式的情绪就会成为他们的习惯性反应。他们也许会以激烈的哭喊表达自己的悲伤,激烈到令人不快的地步,因为太像一则刺耳的个人广告了。我们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在跟自己比赛,看看自己能表现出何等程度的悲伤。 这种情绪滥用有时候还伴随着一些生理现象。众所周知,有些人会任由自己的愤怒强烈到影响自己的消化系统的地步,他们狂怒的时候会呕吐。这种机制明白无误地表现出了他们的敌意。悲伤这种情绪同样跟拒绝进食联系在一起,于是悲伤的人真的会体重减轻,名副其实地亲身示范“悲伤的写照”。 我们对这些类型的情感滥用不能漠然视之,因为它们影响到了他人的社会感。一个痛苦的人受到别人的友善对待时,我们所描述的那种激烈情感就停止了。然而,有些人对他人的友好的苛求达到了如此地步,以至于他们会希望自己的悲伤永不停止,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他们的个人意识才会由于别人表现出的友谊和同情得到切实提升。 尽管我们的同情与愤怒和悲伤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但是后者是分离型的情感。它们不会真的使人与人之间更亲近。事实上,它们会给社会感造成伤害,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离。没错,悲伤最终会使人联合,但是这种联合不是正常出现的,因为双方都没有对此做出贡献。它会使社会感发生扭曲,在这种扭曲中,或迟或早,另一方会不得不付出更多! 4.厌恶 “厌恶”这种情感明显地带有分离因素,尽管这并不像在其他情感中表现得那样明显。从生理上来说,厌恶发生于当胃壁受到某种形式的刺激的时候。然而,也存在一些源自精神生活的“恶心”倾向和企图。也正是在这里,我们会看到这种情感中的分离性因素。随后的事件强化了我们的观点。厌恶是一种反感姿态。伴随着这种情感出现的厌恶怪相意味着对环境的鄙视,以及以遗弃的姿态解决问题。人有时候会编造借口,使自己摆脱令人不快的处境,这样,这种情感就被轻易滥用了。要假装恶心是很容易的,而一旦出现这种感觉,我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从我们身处的特定社会聚会中逃离了。没有哪种情感能像厌恶这样被如此容易地通过人为作用制造出来。经过特殊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轻易地制造出恶心的能力。这样,一种无害的情感就成了人对抗社会的强有力的工具,或者成了逃避社会的屡试不爽的借口。 5.恐惧和焦虑 焦虑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这种情感不仅是一种分离型的情绪,而且跟悲伤一样,能够使人与他人之间产生一种单向关系,这就使它变得更为复杂。孩子通过恐惧避开某种局面,而去向他人寻求帮助。焦虑机制并不会直接表现出任何优越感——事实上,它反而像是在例证某种挫败。在焦虑中,个人竭力使自己看起来渺小,但正是在这一点上,这种情感的连接性一面(其中同时蕴含着对优势地位的渴求)变得明显起来。焦虑的人遁入另一种局势的保护中,并试图以这种方式使自己变得强大,直到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直面并战胜他们认为摆在了他们面前的危险。 在这种情感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源于自然的根深蒂固的现象。它反映着所有生物都会面临的一种原始恐惧。人类尤其会遭受这种恐惧,因为他天性中的柔弱和不安全感。我们对生活中的困难缺乏了解,以至于孩子永远不能与这种情感达成和解。必须有其他人为孩子提供他所缺乏的东西。孩子在人生初始的时候就感觉到了这些苦难,生存环境开始对他施加影响。在努力补偿自己的不安全感的过程中,他始终面临着失败的危险,而且会因此形成一种悲观主义倾向。于是,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变成了渴求环境为他提供帮助、替他考虑。他站得离自己的人生问题的解决方案越远,他就会变得越发谨慎。如果强迫这样的孩子迎难而进的话,他们会随时带着退缩的姿态和计划。他们会始终准备着撤退,很自然,他们最常见、最明显的性格特征就是焦虑这种情感。 我们在这种情感的表现方式中看到了对抗的苗头,正如在模拟中那样,但是这种对抗既不是挑衅型的,也不是直线型的。当这种情感出现病理性演变之后,我们有时候会特别清晰地看到灵魂的运作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清楚地感到,焦虑的人伸出了求助的手,试图将别人拉到自己身边,将对方拴在自己身边。 对这种现象进行的进一步研究把我们引向了我们之前在焦虑性格特征下已经考量过的要素。在这种案例中,我们讨论的是要求别人提供支持的人、需要别人始终关注他们的人。它其实就是一种主仆关系的建立,他人不得不随时为焦虑者提供帮助和支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要求别人的特别认可。他们已经如此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这是由于他们与生活接触不充分、不正确造成的),以至于他们以特别激烈的方式要求获得额外的特权。无论他们多么强烈地寻求他人的陪伴,他们都没有多少社会感。而如果任由他们表现出焦虑和恐惧,他们就会再次为自己创造出特权地位。焦虑帮助他们逃避生活的要求,并帮助他们奴役身边的所有人。最后,焦虑会潜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中,并成为他们取得支配权的最重要的工具。 连接型情感 1.快乐 “快乐”这种情感明白无误地弥合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与疏离或孤立相反的情感。在寻找伙伴、拥抱等类似情形中引起的快乐表现出现在那些想要一起玩、建立联系或者想一起乐享某物的人身上。这种态度就是一种连接型的态度。可以说,这是向他人伸出了一只手。这类似于从一个人身上向另一个人散发温暖。所有的连接性因素在这种情感中都存在。没错,我们又在讨论这样的人:他们力图克服一种不满足感或者孤独感,这样他们也许会获得一定的优越感,沿着那条已经被我们反复说明过的自下往上的路线。实际上,快乐可能是战胜困难时的最佳体现。笑声中带有使人自由的能量,它与快乐如影随形,而且可以说,它体现着这种情感的基本主旨。它超越了个人界限,与个人的同感和共鸣紧密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种笑声和这种快乐都有被人为了个人目的而滥用的可能。所以,一个害怕失去存在感的病人,在听到有致人死亡的地震发生时,会流露出高兴的样子。在悲伤的时候,他则会有一种无力感。于是,他从悲伤情感中逃走,试图靠近悲伤的反面,即快乐。对快乐的另一种滥用是对他人的痛苦感到快乐。在不合时宜的时间或地点表现的快乐,其实是对社会感的否定和毁灭,这个时候的快乐不过是一种分离型的情感,一种征服工具。 2.同情 同情是社会感的最纯粹的表达方式。一旦在一个人身上发现同情这种情感,我们基本就可以确定他的社会感已经形成,因为这种情感使我们能够判断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人产生共鸣。 也许比这种情感本身更普遍、更常见的是人们对它的滥用。个体会借此假装自己有很高程度的社会感,而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夸大。于是,有些个体在灾难发生时涌向现场,希望能在报纸上被提及,轻易获得一种名声,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做任何事情去帮助那些受苦者。还有些人似乎非常想了解别人的不幸。对于专业的同情者和施舍者,我们不能脱离他们本身来看待他们的行动,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在创造自身的优越感,凌驾于受苦之人和贫苦之人之上的优越感。他们声称自己给这些人提供了帮助。拉·罗什福柯(La Rochefoucauld),这位对人有着深刻了解的智者,曾经说过:“从我们朋友的不幸中,我们总是能找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感。” 有一种错误的做法是,把我们对悲剧的欣赏与这种现象联系在一起。有人说过,观众感觉自己比台上的人物更圣洁。这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情况,因为我们对悲剧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我们并不是没有看到,它只是一出戏而已,而且,我们是在利用戏中的情节鞭策自己为生活做好准备。 3.谦逊 谦逊这种情感是一种同时具备连接型和分离型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我们的社会感的组成部分,它也同样与我们的精神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这种情感,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每当人的个人价值下降的时候,或者人的有意识的自我评价可能要丧失的时候,这种情感就会出现。这种情感会强烈地转移到人的身体中,这种转移在于毛细血管的扩张。毛细血管充血表现为脸红。这常常发生在脸部,但是有些人会红遍全身。 这种情感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退缩。这是一种隔离姿态,伴随着轻微的压抑,这种压抑实际上是人在从危险处境中撤离前的预备状态。两眼低垂和羞羞答答都是逃离式的动作,这清楚地表明,谦逊是一种分离型的情感。 跟别的情感一样,谦逊也会被滥用。一些人非常容易脸红,以至于他们与他人之间的所有人际关系都会受到这种分离型行为的破坏。当它被这样滥用时,作为一种隔离方法,它的价值就会变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