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一切(+汤质)

进阶攻略——角色、舞台、严肃感与角色紧张

2025-05-30 17:46
全部RSS 此书RSS

音频文本内容

进阶攻略——角色、舞台、严肃感与角色紧张 如前所述,我们在社交场合体验到的局促、紧张与不自然并非不理性,恰恰相反,它们是理性甚至过度理性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意识到了交往规范性的表现。 在第一章中,我们受欧文·戈夫曼的启发,通过区别给予和流露来说明“因为意识到交往规范而陷入自我指涉的怪圈进而导致紧张”的状况。这里要追问是:并非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如此,那么这种张力是如何被解除的?换言之,玩家在语言游戏中姿态转变的原理是什么?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羞愧感、社会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 很多理论洞见都是跨界类比的产物,图尔敏的《论证的使用》是用法学模型来解决说理论证的问题,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及其背后的拟剧论则试图用戏剧表演理论来澄清社会交往的原理。基于戏剧理论,在明确区分给予和流露之后,戈夫曼还强调了两组概念:交往活动中的 个体 需要被区别为 表演者 和 角色 ,所处 环境 必须被区分为 前台 和 后台 。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前台是他人目光在场的规范空间,后台则是免于他人注视的私人空间,是我们化妆、卸妆、管理服装道具、背台词的地方。按照戈夫曼的说法,印象管理的本质就是隐藏后台。 表演者和角色的区分也很好理解,戈夫曼认为,角色通过四类表演(有意识的给予)在人间行走。 一是自我理想化,即对某种理想原型的模仿,比如刻意使用播音腔追求磁性嗓音。 二是制造误解,即有意错误地表现、欺骗、谎言。 三是神秘化,即保持距离,意图让对方产生某种陌生感崇拜,比如刻意让自己显得“忧郁”“高冷”。 四是补救,即对之前的某个错误印象进行纠正,最典型的就是袒露心声和赔礼道歉。 其中, 理想化 的表演最常见。表演者通过约束自己的“自由”来获得一种稳定且理想的形象。用哲学家詹姆斯·卡斯 的话说,这种约束也叫自我遮蔽 。诡异的地方是,这种约束或遮蔽不能过于刻意,明确表现为约束的约束,会导致表演失败。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发生,表演者需要让自己进入一种双重自我欺骗状态,这种状态叫作“严肃”。 严肃性来自一个悖论:我们明知道某件事是个虚幻的游戏,但我们要刻意忽略“我们知道它是游戏”这件事,才能使游戏成立。 严肃性的悖论性质与我们日常体验到的紧张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紧张体验可以被理解为严肃性的反噬,成年人在社交场景中体验到羞愧与紧张的必要条件至少有两个。 (1)对权力结构以及紧张姿态的他人视角的理解。也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判断某种场合下处于某种地位的角色理应紧张,换句话说,他是 认可严肃性 的。 (2)有否认严肃性的冲动与自觉。认为这是一个表演、一个游戏,我有控制自己表现的主动权, 我不应紧张 。 问题在于,一旦你试图否认,便马上被卷入悖论的旋涡—— 我必须在不严肃的、认为它只是个游戏的情况下,才能这 样否认,但为了否认我变得无比严肃,因为我在内心深处急切地 希望把这个游戏玩得更好。 正是这种急切破坏了理想化的角色形象,所以你急切地否认这种急切,想要进行“补救”表演,但这种补救行为本身就破坏了你理性化角色的塑造,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于是,“你急了”——角色垮掉,道具穿帮,前台消失,慌张的表演者和凌乱的后台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因为否认严肃性,我们变得严肃起来。 我们不能反思这种严肃性,一旦反思,就会陷入紧张的循环,对于这种内在矛盾,似乎只有两种解法: 第一种解法,是屏蔽反思,不去思考“现实—虚假”的辩证关系,具备所谓的“信念感”,让自己彻底人戏不分。在这种情况下,人要么不紧张,要么紧张而不自知。不自知的紧张严格讲不算是真的紧张,因为它不会触发补救的恶性循环,我们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这种信念感带来的笃定与投入。需要提醒的是,屏蔽反思是有代价的,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人,比如一个被组织洗脑的推销员,能在对方极其尴尬的情况下激情不减,遭遇多少白眼依然迷之自信。有个调侃的说法是: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你们。很明显,这是对规范性认识不足的结果,他们没有对紧张姿态的他人视角的理解,是最直白意义上的“心外无物、目中无人”。说它是个解法,不如说它是个症状。 第二种解法则非常有智慧,那就是非但不要否认严肃性,还要刻意 表演 严肃性,甚至刻意表演你的紧张。本质上,是将表演者与角色之间的严肃性张力转移给角色,当紧张成为表演的一部分时,紧张便与你有了距离,你会觉得自己依然是安全的。 我以前在企业做管理工作时,总担心在公众场合“嘴瓢”、说错话,认为这样会破坏我理想化的表演,后来我掌握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小技巧——刻意强化这种“出错”和“在意”。当我思路有些混乱时,我就会刻意面露难色,说:“哎呀……我得想想怎么说才能让我显得深刻一点。” 第二种解法之所以有效,可做两层解读。表层的解读与角色紧张有关:根据符号互动理论中“泛化的他人”的说法,若一种心理状态在“你心中的他人看来”不属于紧张,它就不会让你真的紧张。我们知道,即便角色再紧张,也与表演者无关,只要你认为“他人眼中的你”仍然是受控的、安住于后台的,你就不会“真的”紧张。 深层的解读则与理性思维的悖论性有关。《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一书中记录了一则心理治疗案例:一位名叫寇先生的治疗对象有严重口吃,却偏偏需要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可想而知这对他来说有多难,而治疗者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特别要求他在推销工作中保持严重的结巴,结果是他的症状居然逐渐减轻了,这就是所谓的困惑技术。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命题概括上面这段内容:正是对严肃的否认导致了真正的严肃,正是这种严肃感妨碍了你理想化的表演。这个命题可以提取出这样一个悖论形式:因为否认,所以生成。因为否定严肃性,生成了真正的紧张;因为想要避免口吃,反而表现出了口吃;因为想要无视他人的存在,反而强调了他人的在场。 理性思维的惯性让我们以为,我们对事物的肯定态度导致了事物的存在为我们所确认,但在后现代理论家眼中,“否定”有着绝对的优先性,我们的心智在一个更基础的无意识层面进行“否定”,导致了一种更明确的绝对肯定。一个对象之所以能被意识予以否定,是因为心智事先默认了它的“肯定存在”。 我们要用“ 因为否认,所以生成 ”这八个字来切入语言游戏的最幽深处。接下来,我们进入作弊技术——“后理性”技术与“幽默”,它将会是最开脑洞也是对你的帮助最立竿见影的一个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