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一切(+汤质)

假如还有更重要的事

2025-05-30 17:46
全部RSS 此书RSS

音频文本内容

假如还有更重要的事 本章始于“在各种场景下都能好好说话”这样一个妄念,我们的理想目标是:能说服所有想说服的人,和所有人都聊得来,谈吐优雅,不卑不亢,让他人承认自己的权力,获得很高的社会评价。回顾本章,我们能看到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一条是推论,另一条是否定。推论是语言活动的核心要素,所有的场景都围绕着推论展开;否定是理性悖论的关键环节,这种悖论导致我们总是与自己的理想化目标背道而驰。 我们把说话之道想复杂了,因为万法归一,推论是唯一的核心;我们也把说话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往行为想简单了,因为数据无法造假,理据需要累积,表演需要训练,更重要的是,悖论永远存在。 在本章的论述中,我特别关注羞愧感,并靠它串联起了看似分散的几个模块。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是天性内向敏感之人,那你大概也是最容易被困在严肃游戏中的那类人——既察觉到了世事的荒诞,又无法通过理性克服,正是那种克服,使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抛开前面的假设、模型和结论,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深切体会,分享我作为一个内心敏感之人,在世间行走这么多年,做的最重要的心理建设:在“给予”已然形成了强制力的情况下,“流露”羞愧是比得意更友善的表现。 羞愧感有两个源头,一是对自己的贬低,二是对他人的强调,这两个源头是互为因果的。若一个在交往规范中明确获得了权力的人依然流露出贬低自己、在意他人的信号,那么这种“羞愧”就会被理解成巨大的善意。 事实上,羞愧本身就包含巨大的善意,只不过这种流露背后的心理意图被世俗的成见遮蔽了——对“我为什么会羞愧”的溯因结果总是:相比他人,我自觉不够好而羞愧。我们一旦在实践中排除了这个理由,那些被遮蔽的意义就昭然若揭了——即便没人能否定我,我依然能察觉到这个在社会规范之中、符号委任之下的自我认同是彻头彻尾的幻觉和谎言,在这荒诞人间假装正经,我为此感到羞愧。 这是我作为一个内向之人最后寻求的自洽。我花了很长时间来克服扮演理想角色的欲望和冲动,而那是一条看上去光明正大的歪路。想想这些形象从何而来。影视剧中的精英,演讲台上的人生导师,访谈节目中的人生赢家,且不说其中有多少你看不见的媒介魔术,且不说过分关注角色表现会导致你忽视真正重要的事,且不说这本来就是一条被悖论缠绕的歧路——愈心向于此,愈背道而驰。 人们在意你的资格,在意你在规范中的相对位置。职位、荣誉、头衔,没有这些“符号委任”,他人无法与你快速缔结关系,但这种关系总是充斥着工具理性且十分脆弱。而你如果在具备资格的情况下否定自己的资格——这种否定不是给予性的自谦,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流露,你就突然从一个符号动物成为一个人。当一个符号动物看见一个人时,他会被触动——深度关系由此开始缔结。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差错效应,说的是能力强但表现有瑕疵的人最受欢迎。我认为上述说法是对差错效应的终极解释。我在之前的章节中强调了打破预期——顺应张力:对预期的顺从本质上是对规范缺乏反思的服从,想要突破的张力总是来自对这种秩序的穿透和超越。如此,我们终于呼应了开篇留下的命题: 刻意放 弃权力的行为,恰恰会导致关系的深化。 本章要旨一言蔽之就是:语言游戏纷繁复杂,而唯一重要的事,是创造强有力的论证;假如还有更重要的事,那便是以某种更特别的理由来反对、抛弃、超越这个强有力的论证。这个更特别的理由,就是“人”,就是在我眼前的“你”。你比我要说的东西更重要,与你的关系比我的主张更重要。还记得第二章中那个“让自己不舒服的坦诚”吗?当我“不舒服”(否定)时,当我放弃使用强制力来约束这段关系时,“你”出现了,因此,“我”也出现了。 我因为在意你而羞愧与拘谨,这是我的“流露”,但我不在意你在意我的羞愧和拘谨,这是我的“给予”,你明白了这一点,我因此不再羞愧、不再拘谨。 游戏就是这么有趣。 这个问题出自一则寓言故事。蜈蚣先生有很多条腿,走起路来威风凛凛,有好事者问:“蜈蚣先生,您走路时先迈哪条腿?”蜈蚣先生开始认真思考这个此前从未想过的问题,结果它再也无法正常走路了。 用哲学的视角来看,公认标准的定义是不存在的,我们在事前准确定义某个概念,是为了方便操作接下来的理论推演,因此定义也叫操作性定义。 工具理性是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指一种服务于特定功利目标的理性。工具理性强调对效益的计算,看似理性的思考只是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与之相对的是价值理性/实质理性,指具有美学、伦理或宗教特质的非功利信仰,认为特定行为有绝对价值,该价值不以条件和代价的变化为转移。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 布兰顿的代表作是《使之清晰:推理、表现和话语承诺》,哲学家哈贝马斯认为此书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主体间语言交往的实践形式……阐明了使用概念的有限心灵何以受到具有独立性的外部世界的限制”,就本章的主题而言,这两个“阐明”十分重要。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引领了语言哲学的发展方向。我将会在第八章讨论他的思想。 “布兰顿认为在众多语言中存在着一种最为基本的游戏形式,那就是给出和要求理由的推论性实践。我们在给出和要求理由的活动中考察彼此做出了何种承诺性的断言以及做出此断言的资格,并在这种交互过程中表达自己。因此,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我们必须把它放在给出和要求理由的实践语境中。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所处的全部推论关系决定的。”孙宁。匹兹堡学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76. 罗伯特·布兰顿。阐明理由:推论主义导论[M].陈亚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3. “当一个人做出一个断言时,其他人如果没有特别的理由,通常会把它当真,也就是把它当作有理由的断言接受下来,但做出这个断言的人,必须随时准备面对质疑并给出断言的理由。”罗伯特·布兰顿。在理由空间之内[M].孙宁,周靖,黄远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8. 符号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米德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泛化的他人”,他说:“个体对他自己的刺激和其他人一样做出反应。于是,刺激成了表意的刺激;于是,人们说的话有了意义。我们多少是无意中看着自己,像其他人看着我们一样。我们不知不觉地像其他人对我们说话那样对自己说话。”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3-54. 电视行业有“晕镜”的说法:只要摄影机镜头挂在前面,当事人就会非常焦虑。当全世界都看着你的时候,若不是精心准备,流利表达,你一定会被嘲笑——你判断镜头背后的人会如此判断你。 “生产和消费理由的推论实践在语言实践区域中位于中心地带。边缘地带的语言实践使用并依赖在给予和索取理由的游戏中所锻造的概念内容,是寄生于它的。”罗伯特·布兰顿。阐明理由:推论主义导论[M].陈亚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3. “这些语言之外的语言,围绕着主文本的文本,也叫‘伴随文本’,在符号学的意义上,你的口音、语速、肤色、长相、举止和着装都是伴随文本——服装就是一段无声有形的自我介绍,口音则是一张有声无形的人生履历表。”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9.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乐国安,张志勇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27. 转引自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7.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9. 詹姆斯·卡斯,美国哲学家,代表作有《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在表演的过程中,这个女人一直都知道自己在演戏,她从未忘却自己遮蔽了自身来展现这个角色。自我遮蔽是一种矛盾行为,一种对自由的自愿抽离。我无法忘却自己已经忘却,我可能掩饰得非常成功,就连自己都相信了自己的表演……但这些确信永远不足以消除自我遮蔽的矛盾性。‘相信是知道自己相信,而知道自己相信是不相信’。……如果不论怎样的遮蔽都无法掩盖掩饰本身,那么问题就变成,我们对于自我遮蔽能有多么严肃,以及为了让别人与自己共同表演,我们能做到何种程度。”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M].马小悟,余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5. 詹姆斯·卡斯写道:“当我们严肃地(而非怀着戏谑的心)进入有限游戏的时候,我们现身于一群意识到我们不可见的观众。因此,我们感到迫切需要向他们证明,我们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在这一努力的中心,迅速出现一个尖锐矛盾……除非按照观众的想法将自己真正看作失败者(自认为是蹩脚角色),我们就不会有足够的获胜欲望(想要塑造理想角色)。我们越是负面评价自己,就越是要扭转别人对我们的负面评价。结果便是将矛盾推进到最高潮:通过证明观众们是错的,我们证明了他们是对的。”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M].马小悟,余倩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93. 保罗·瓦茨拉维克,约翰·威克兰德,理查德·菲什。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M].夏林清,邓村棋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2. 后现代性的内涵必须对照现代性来把握。最粗略地说,后现代思维对传统理性背后的诸多价值预设,以及随之产生的结构化解释、宏大叙事持“怀疑”或“消解”的态度。后现代理论的内部是纷繁复杂的,正如后现代思想研究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说,“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各种立场之间甚至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