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一切(+汤质)

回应:极简回应术

2025-05-30 17:46
全部RSS 此书RSS

音频文本内容

回应:极简回应术 接下来讲回应,我会向你介绍一个很有趣的回应技巧。 很多人迷恋回应技巧,是为了避免冷场。你不会想到,冷场居然有一个学术性的说法,叫话轮转换落空。 语言学家把会话交替活动称作话轮转换,一段连续不间断的表达就是一个完整话轮。它可以简短如“你好啊”,也可以是一段十分冗长的表述。人们之所以能够默契地插话、接话,是因为参与者对话轮转换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种默会共识:在会话中,当前的说话人有指定话轮归属的权力,即某人进行了一段表达之后,他可以选择继续说,也可以指定谁是下一个发言人。话论转换落空是指,当在场所有参与者都预期该你说话时,你却无话可说,这会导致一种不和谐感。有一种学习成本极低的技巧,可以很好地利用话轮转换的特性来避免这种局面,我把它叫作关键词复问。 关键词复问是我自己的概括,这个技巧来自美国联邦调查局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他将其称作映射。映射听起来十分简单,甚至显得有些过于简单了:每当对方说完一段话,完成一个话轮,并将发言权归属于你之后,你要做的,只是用疑问的语气复述他话里的1~3个词而已。 我刚刚学到了一个说话技巧。 说话技巧? 嗯,叫作关键词复问。 词复问? 嗯,从对方的句子中找出1~3个关键词,然后用疑问句复述出来。 用疑问句复述出来? 嗯,听上去很简单,但这是让话轮持续运行成本最低的对答方案。 成本最低? 当下一轮发言者没想到合适的回应方案时,就会导致话轮转换落空而冷场,而此时,下一轮发言人只需傻瓜式地拎出几个关键词,原地复问一句,就像是短暂地接球之后迅速传了出去,他就成了有权指定下一轮发言者的那个人,话轮也被续接上了,因此“关键词复问”是让话轮持续运行成本最低的对答方案。 除了符合话轮转换的基本原理,关键词复问还顺应了我们对命题的自然追问—阐释进程。对命题中关键概念的追问与回答,是非常自然的交流方式,也是使之清晰的必由之路,这也是我认为“关键词复问”这个名字比“映射”更贴切的原因——前者更重视意义的探究,后者更强调一种复述的技巧。 这个技巧简便好用,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度使用这个技巧会让你看上去像个不会思考的复读机。我们不仅要超越技巧,还要尝试超越课题本身。冷场导致的尴尬与恐慌,根本上取决于我们对冷场经验本身的诠释,我们总是认为冷场是尴尬的,是消解自身的身份和资格的,这使我们显得不堪,预期中的自我应该是游刃有余、八面玲珑的。 还记得前文中的知识点吗?经验及其背后的信念是被建构的,我们对其的澄清和诠释亦可以是创造性的,冷场当然可以被诠释为某种深刻的气质,不妨去看看以无惧冷场、故意冷场乃至刻意放大冷场闻名的访谈节目《十三邀》。我们对冷场最终的克服,不取决于是否掌握了关键词复问这样的技巧,而取决于我们能力的成长、知识面的扩大以及随之而来的自信。 这是一堂非典型的倾听课,我希望你在对立面(“为说而听”与“批判沟通”)的帮助下深入理解“为听而说”“助人沟通”这两个概念,翻转我们的日常行为。 哈贝马斯将我们的生存空间分为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系统的高效运转为生活世界提供了物质基础,权钱的生产、分配与交换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特征,系统世界的交往受工具理性的支配,一切活动都能被置于“利弊”与“效用”的尺度之下进行度量,比如考试的分数和职场KPI。无论如何,系统世界是从生活世界派生出来的,商业、政治、知识的出发点都是服务于“人”的根本性生存,生活从一开始就是与他人共享的,亲缘关系、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的丰富底色,生存本身必然是一种超越功利的、没有单一标准的活动,因而生活世界是一个价值理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现代社会最典型的精神面貌,是工具理性的过分扩张,我们算计“人情”的投入产出比,衡量亲情与婚姻的风险和质量,问“信仰值几个钱”,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犯与僭越,被哈贝马斯形象地概括为“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在练习冥想时,我们往往被要求放空心思,但刻意放空心思的心思本身会妨碍我们放空。对初学者来说,不如刻意将注意力放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比如观察一朵花,或数自己的呼吸,反而更容易达到忘我放空的状态。这种“为空先有”的思路与“为听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