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 文唏

第四章 美元为啥这么牛?

2025-06-06 17:58
全部RSS 此书RSS

音频文本内容

当前全世界最有权势而又最神秘的机构是哪个? 很多人可能会回答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国防情报局——这些部门的确都很有权势,而且也足够神秘,但毕竟,他们都还受美国国会的辖制,而且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真正的答案应该是美联储! 因为,钱,实在是太重要了,而美元又是当前唯一一种全球通吃的货币,换句话说,美元是全球货币“一哥”。 美联储,则是掌管美元的机构,而且,还不用受到美国国会的辖制…… 既然美元“一哥”如此荣耀,不妨探讨一下它的由来。 “美元(dollar)”这个词的诞生地并不是美国,而是来自于遥远的波西米亚(Bohemia,今捷克境内)地区一个叫做阿希姆斯塔勒的小镇(Joachimstal)——Joachimsthal这个词儿的意思是Joachim山谷。因为这个山谷盛产白银,居住在这个镇上的里克伯爵(CountofSchlick)就铸造了大量1盎司重的银币,由于做工精美、重量标准,受到人们欢迎,从而得以广泛流通,被称为“阿希姆斯塔勒(Joachimsthaler)”或“希里克斯塔勒(Schlichtenthaler)”。 鉴于这两个名称都很长,人们干脆简称之为“塔勒(th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一带,“thaler”一词开头的辅音常常软化而变成“达勒(daler)”,银币传入到英国之后,英语按照发音将其拼写为“道勒(dollar)”。 美国独立以前,北美殖民地有人采用“道勒”的模具铸造1盎司的银币,而北美殖民地人们使用最广泛的银币——西班牙比索(Peso),无论其重量还是外形都与“道勒”颇为相似,所以他们被称为“西班牙道勒(Spanishdollar)”,即西班牙元。 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打响,1783年脱离英国,为了显示自己与宗主国大英帝国不一样的“新人新气象”,刚刚获得独立后的美国将官方货币从英镑转到了美元,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美国的法定货币单位。不过,由于当时美国主要使用的贸易货币西班牙比索的含银量已经从1盎司降低到了0.8盎司左右,所以美元的最初价值被定为0.8盎司的白银。 美国的宪法中有这样一个条款,那就是只有国会才具有“铸造货币、调议其价值,并厘定外币价值,以及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权力,而在宪法第一条第十款中明确规定,各州“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也就是说,美国宪法从一开始就规定,不得发行纸币,纸币不能替代美元! 美国国会进一步决定美元采用金银复本位制(BimetallicStandard) 来决定美元的价值,按照当时颁布的《铸币法案》,1个美元折合371.25格令 纯银或24.75格令纯金。《铸币法案》还同时规定,美元采用十进位制,美元以下的辅币有五分银币(half-disme)、一角银币(disme)和贰角半银币(quarterdollor)。任何人都可以携黄金或白银到铸币厂铸成金币或银币,人们可以用247.5格令黄金,换得l0美元金币,或者用371.25格令白银,换得1美元银币——这意味着美国当时规定的金银比价是15︰1。 就是这个金银比的问题,还有人从中看出了“挣钱”的门道。 由于法国政府在1803年将金银价值比规定为15.5∶1,有人就在美国用15磅白银换1磅黄金,然后拿到法国,兑换成15.5磅白银,然后再跑到美国兑换成黄金,来回倒腾。 到了杰克逊(AndrewJackson)政府执政时期,美国发现国内的白银日渐增多,干脆在1834年将金币贬值,规定10元金币的含金量减少到232.2格令黄金,但银币含银量不变。这样一来,1盎司黄金的价格就变为20.67美元,而1盎司白银的价格则变为1.292美元(原来是1.25美元),金银价值比也变为16︰1。 这下你以为人们不会再在美国倒腾黄金白银了吧? 错!还是要倒腾,只不过方向相反而已——因为这个时候法国的金银比率还是15.5︰1,人们在法国用15.5磅白银换1磅黄金,然后跑到美国兑换成16磅白银…… 不管倒腾不倒腾,反正截止到1857年以前,美元都是标准的金币或银币,即使某个银行发行纸币,纸币上也都清清楚楚地注明“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金币”或者“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银币”之类的字眼——这种纸币可称之为“金元券”或“银元券”。 1857年,由于经济萧条的影响,华盛顿的联邦政府开始出现大规模赤字,到了1860年12月,当美国南方各州纷纷脱离联邦政府之时,北方政府的国库中已经空空如也——尽管当时美国联邦政府每天的支出费用仅为17.2万美元 ,可政府甚至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国会议员的薪水。 1861年夏天美国南北战争打响,联邦政府每天费用支出迅速上涨到100万美元,到了12月已经上涨到每天150万美元,联邦政府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真金白银来支付相关费用,政府只有宣布废除金银本位。 为了筹措战争费用,无论是北方联邦政府还是南方政府,除了增税、借钱 之外,他们想到的第三种办法,就是通过银行发行不兑现纸币,这就是著名的“绿背钞(Greenback)”,战争期间绿背钞发行总额达到了4.5亿美元,占了当时美国全部流通货币量的一半,占联邦政府战争融资总额的13%。 毫不意外的是,绿背钞的使用引发了通货膨胀,美国的战时物价是战前的180%。 南北战争后(1867年6月),美国社会流通的各种货币情况见下表 (单位:百万美元)。 不过,此时的美国政府依然把发行信用纸币看作紧急状态下一种不得已的行为,因此当战后经济稳定下来之后,美国国会于1873年通过了《铸币条例》,强调金币铸造的合法性;到了1875年,国会又通过了《恢复硬币支付法案》,确定将以1盎司20美元的战前平价,用黄金兑换绿背钞,以确保所有的纸币都是可兑现纸币。 当时的国民银行是政府特许建立的银行,也被称为第二国民银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银行。 由于1873年的《铸币条例》根本没有提到银币的铸造,a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已经进入金本位时代。 然而从1874年起,美国西部各州相继发现大型银矿,一时间世界白银供应量开始急剧增加。例如,内华达州银矿,1873年还只是产出了64.5万美元的白银,到了1875年居然产出了1612.5万美元的白银,暴涨了25倍 。雪上加霜的是,恰好在这个时期,主要的欧洲国家的货币制度纷纷从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制变为金本位制度,由此开始在市场上大量倾销原来作为货币储备的白银,国际市场银价开始急剧下跌。 美国银矿主们发现,如果不是因为1873年《铸币条例》的话,本来他们可以以1盎司1.292美元的价格出售白银给国家铸币厂,但现在他们却要以远低于1.292美元/盎司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他们的白银。利益受损的银矿主们联合当时的农场主群体 ,要求政府购买他们所生产的白银,并以16︰1的金银比价自由和无限制地铸银币。 为此,他们甚至指责1873年《铸币条例》是“1873年之罪行(theCrimeof1873)” 这就是在美国货币史上赫赫有名的银币自由铸造运动(FreeSilverMovement)。 迫于白银运动的巨大民意压力,美国国会于1878年5月通过了《白兰德·艾利森法案》。该法规定财政部每月购买足量银锭铸成不少于200万不多于400万美元的标准银币。鉴于这一铸造额度太低,农场主们和银矿主们又迫使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购银法案》,规定美国财政部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白银,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国库兑换券(treasurynotes)。金库兑换券是法币,可随时兑成铸币,或者黄金或者白银。 一下子,美元体系等于又恢复了金银复本位。 随着美国银币铸造量的迅速上升,白银兑黄金的价值不断下降,再加上欧洲多国都已经实施金本位,人们开始用绿背钞、金库兑换券和银币兑换美国国库的黄金储备。到了1893年,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已降低到公认的最低安全额度以下。 人们担心美国的黄金储备很快就会消失,由此爆发了1893年恐慌,数千家企业破产,数百家银行倒闭。新上任的克利夫兰(GroverCleveland)总统认为,美国爆发经济恐慌和萧条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没有坚定地遵守金本位,因此他要求财政部无条件停止购买白银,随即就废除了《谢尔曼购银法案》。 《谢尔曼购银法案》的废除刺激了白银运动相关利益方,他们愈挫愈勇,“银币自由铸造运动”达到了高潮,“是否坚持金本位”成为美国南北战争以来最尖锐的全国性问题,并在189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摊牌。 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在共和党候选人麦金莱(WilliamMcKinley)和民主党候选人布莱恩(WilliamJenningsBryan)之间展开,而支持金本位的民主党人前总统克利夫兰甚至被分离了出去,以免影响民主党的选情。 这是一场精彩的对决。 布莱恩说:“你们不应当把带刺的王冠按低而压在劳动者的眼眉上,你们不应当把人类钉死在金十字架上!”布莱恩还谴责金本位“是英国政策,会使美国成为伦敦的金融奴隶”。布莱恩的民主党发誓:“要废除国民银行纸币,代之以一个政府发行的纸币,并且可以兑赎铸币,当然包括白银铸币……” 相比之下,麦金莱说,“我们不能拿货币那样神圣的东西来赌博,人民党和白银党宣称自由和无限铸造银币,对我国的金融和工业利益是一个威胁,并已经产生了普遍的惊慌……这危及到工商企业对国家信心。”他还提到:“共和党无保留地支持健全货币,自从1879恢复硬币支付以来,每一个美元都像黄金一样好。我们坚定不移地反对任何旨在使我们的货币贬值或损害国家信用的行为。除非与主要商业国家达成国际金银复本位制协议……现存金本位制必须维持……” 总统选举的结果是支持金本位的麦金莱以微弱优势获胜。 四年之后的1900年,同样的总统选举,同样的两个人,同样的议题,同样的论战——同样的结局,这次麦金莱是以更大的优势获胜。 布莱恩两次大选失败标志着美国白银运动的彻底失败,金本位在美国取得了最终胜利。 1900年,美国《金本位法》确立,美元确定了跟着黄金走。 金本位确立之后,黄金就成了美国唯一的钱,纸币啊、白银啊,要么是黄金的一个代表,要么是以黄金计价的商品,而美元呢,就是黄金! 不过,1913年建立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改变了这一切。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 ,建立了政治上独立的联邦储备系统,其主要职责包括监管银行系统、管理货币供应等。 按照“法案”的规定,全国划分了12个联邦储备区,每一个区在指定的中心城市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全国共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首都华盛顿则设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eserveSystem),作为最高领导机构。 这就是当今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美联储的由来。 美国自建立之后就尽量远离欧洲事务,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闷声发大财”,再加上制度先进、土地肥沃、人口适中,长期坚持下来,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了,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为了更好地“管理货币供应”,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于1914年11月16日开始发行一批叫做“联邦储备银行券(FederalReserveBankNotes)”的纸片片,这就是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美元的正式名称。当然,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持有联邦储备券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将手中的纸片片兑换成黄金或其他任何法定货币——“其他货币”包括国库券、金币、银币以及银元券等。 也就是说,此时的联邦储备银行券只不过是美国政府所发行的众多纸币中的一种,至多可以叫做“假美元”,而诸如黄金、国库券、金币、银币以及银元券才是真正的美元。 从1914年到1918年,趁着欧洲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其黄金储备增加了一倍,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了英、德、法三国的总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老牌欧洲强国诸如英、德、法都先后放弃金本位,而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券”却根据美国《金本位法》的规定,始终保持着和黄金的可兑换能力,逐渐成为了公认的世界强势货币——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持续,促使联邦储备银行券由一国的普通纸币(甚至还不是主要纸币)变成了重要的国际货币。 由于美联储在20世纪20年代长期放松货币供应,接下来的1929年,爆发了众所周知的美国大萧条,进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 尽管如此,美元与黄金20.67︰1的兑换价值一直持续到1933年罗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当选美国总统之时,并无太大改变。 在1933年4月5日,刚刚上任不久的罗斯福总统发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所有人向银行交出金币、黄金券和金条,以每盎司黄金20.67美元的价格兑换纸币或银行存款;银行也必须向美联储上缴黄金,而任何私藏黄金者,将被重判10年监禁的重罪和25万美元罚款。 从此,美国不允许私人拥有黄金,更不必说拿着美元去找美联储兑换黄金了! 1934年的1月,美国通过了《黄金储备法案》,将金价重新确定为35美元/盎司,但美国人民无权兑换黄金,这个禁令直到40年之后的1974年才被解除。 美国人民刚刚上缴黄金不到一年,他们拿到的美元纸币就贬值了70%! 号称黄金价格为35美元/盎司,却不让人民拿纸币兑换黄金,这个规定颇为荒谬,其实就是告诉你我这张纸相当于0.888671克黄金,但是你不能向我兑换。 更绝妙的是,《黄金储备法案》通过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券的回购条款标注有了一个“小小的”修改,上面注明“本券是对一切公私债务的法定支付手段,可在美国财政部或任何一家联邦储备银行兑换法定货币”——注意,去掉了“可以兑换为黄金”。 也就是说,从1934年开始,联邦储备银行券开始一步步地篡夺真正的美元名号。 对此,罗斯福的前任胡佛(HerbertCHoover)总统有着更为清醒的评价, 他引用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我们之所以拥有黄金,是因为我们不能相信政府,因为政府可以‘通过操纵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掳掠人民的储蓄’。” 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美国“白银自由铸造运动”的所有政治诉求在失败33年之后居然在罗斯福时代得以实现。 原来,此时的白银价格相比黄金已跌至历史低点,每盎司低至0.3美元左右,罗斯福政府为了满足农场主、产银者、债务人关于在国内实现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要求,于1933年底要求铸币当局以1盎司0.6464美元的价格购买国内新产白银,并建议财政部在国内外购买白银,直到白银市价达到1.29美元/盎司,或直到财政部白银储备的价值达到黄金储备价值的三分之一。由此产生了1934年6月的《购银法案》,该法案直到1963年才废除。 从1933年底到1961年,美国财政部共花费20亿美元购入白银,这使得美国政府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白银储备,总量高达60亿盎司! 在购买白银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发行了大量银元券,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美国又恢复成为金银复本位制国家。 即使1934年之后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券只不过规定了其黄金价值,而且不允许人民用联邦储备银行券向政府兑换黄金,但毕竟还固定黄金数量的价值对应,发行量上不可能任意胡来,相比欧洲各国在1933年之后全部彻底废除金本位而实施信用纸币制度,美国的美元还是要有信用得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英、德、法等欧洲强国,政府在信用纸币数量上倾向于无限多发的事实再一次得到了证明!相比之下,不管是没有参战阶段还是后来参与战争时期,美国的1个联邦储备银行券至少名义上保持着1/35盎司黄金的固定价值。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能够在美国买到大批物资,也由于其价值长期保持稳定,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券(或许该称之为“美元”了)变成了当时世界上最有信誉的纸币! 1944年7月,在二战进入尾声之际,44个国家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小镇上——尽管这个小镇风景优美,但他们却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来的,而是有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 这个使命和任务就是,商讨战后的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 说是商讨,以美国当时巨大的国力和财力,实际上大家只不过是来“学习学习”而已。学习的内容呢,就是美国财政部长助理怀特(White)通告的美国对于世界战后货币金融体系的安排,然后由前任世界霸主英国提一些修补性的意见。 布雷顿森林会议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一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即后来的关贸总协定)。 一年半之后的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System)”。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就此正式成立。 尽管前文提过,有必要再强调一遍——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1个美元的含金量为美国《黄金储备法案》中规定的0.888671克黄金,其他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以随时按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 就这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本名“联邦储备银行券”的美元处于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同时也成了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现在中国老有人嚷嚷着人民币国际化,好像只要中国政府在国际上喊几嗓子,以后中国人扛着人民币就可以像美元似的满世界买东西了。他们所不知道的是,真正代表纸币购买力的,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真实财富和国力。当中国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远远没有达到那个实力的时候,空喊着“人民币国际化”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不,人家美国拥有全世界75%的黄金,有这能力和财力,现在中国拥有的黄金在全世界占多大比例?拥有白银占多大比例? 绿纸片变黄金,美元纸币一下子成为相当于黄金的世界货币,这可算是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收藏热”。然而,问题在于,美元纸币绝对不会自己长了翅膀主动飞入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手中,如果大家手中都没有美元,那么世界人民不能养成使用美元的习惯,美国煞费苦心搞出来的这个美元货币本位制度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美国当然不会这么傻! 由于欧洲各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几乎被战火完全摧毁,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刚建立,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将军(GeorgeCatlettMarshall)就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RecoveryProgram)”,声称美国应该援助欧洲经济从战争中恢复和重建,于是,很快有了大名鼎鼎的“马歇尔计划(TheMarshallPlan)”。 具体什么内容呢? 就像江湖社会里义薄云天的老大一样,美国说,你们欧洲被战火都摧残成这个样子了,接下来的社会经济重建工作一定非常艰巨,我作为老大,对你们重建工作要给予坚定的支持——这样吧,我援助你们一大笔钱吧。 一大笔钱是啥? 当然就是美联储所印刷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券(美元)嘛! 马歇尔是在1947年6月5日的一场演讲中提出援助欧洲计划的,他宣告美国“已经为帮助欧洲复兴作好了准备”,并且号召欧洲人民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重建欧洲计划,然后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 这一援助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 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有趣的是,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对象本来也包括当时的原苏联和所有东欧国家,但要求被援助国必须参与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放弃部分经济主权——当时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还不会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概念,所以断然拒绝了这一计划 。 至于那些西欧国家,得到了能直接兑换成黄金、购买大批物资的宝贵美元自然是感激涕零,自此唯美国马首是瞻——就这样,由经济领域出发,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开启了二战之后持续40多年的冷战。 马歇尔计划援助和稳定了西欧,美元也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建立了无比崇高的信誉。 不仅仅是西欧国家,包括当时的日本、拉美、中东产油国、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即使包括原苏联、东欧国家、中国、越南、朝鲜等这些宣称美帝国主义是最大敌人的国家,也都对美元趋之若鹜。 可以说,从1945年起一直到现在,美元都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绝对核心。 从欧洲经济逐步重建开始,为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美元,欧洲各国都大力提倡向美国出口,为美国人民提供真材实料的产品和服务。 不仅仅是欧洲,而是全世界除了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为了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为了得到美元,都必须依赖于对美国的出口得到美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美国只需要把纸印成美元,扛到世界上就能换东西! 就这样,美国一直逆差,世界其他大国几乎都是顺差的经贸模式确立了,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可以想象,只要拥有印钞用的纸张和油墨,美国可以给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不限量的美元纸币,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这样,从1945年到1971年,美国一直扮演着世界上最拉风、最强大、最富裕的老大…… 伴随着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宣布关闭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兑换窗口,布雷顿森林体系轰然倒塌,世界由此进入了纯信用纸币时代。 不过,虽然尼克松单方面废除了美国为世界其他各国按照35美元/盎司兑换黄金的义务,但美国仍然还想继续享受美元的特权呢! 所以,1971年12月,美国联合主要的西方国家达成了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协定,即史密森索尼安协定(SmithsonianAgreement),将美元相对黄金的比价稍稍下调了一点儿(下调为38美元/盎司),其他欧美各国货币则相对于美元略有升值。虽然任何人拿到美元已经不能再找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但仍然维持各国货币相对美元的固定汇率。 该怎么比喻呢?这就像一个无赖,单方面废除了自己对所有人的欠债,同时还要求别人都遵守以前的约定,白供他吃、白供他喝、白供他玩! 西方国家迫于美国的强大,同意了这一协定,但世界人民对美元的信任度已经开始急剧下降,随后几年美国依然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反正尼克松已经关闭美国的美元黄金兑换窗口,美元印钞机自然是夜以继日、从不停息。相应的,美元价值每况愈下,国际市场上美元泛滥成灾,其他国家如果要绑定美元的固定汇率,就必须也印刷大量的钞票来购买这些美元,从而导致相应国家国内通货膨胀急剧恶化,经济体系动荡不安。 诸如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实在受不了美元钞票的源源不断,于是1973年之后,不得不接连违反史密森索尼安协定,开始对美元实施浮动汇率制度。 以日元为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日元与美元的兑换比率为360,1973年的时候日元升值到270左右,虽然在1974年到1977年,日元出现过短暂升值,日元汇率一路升值到290左右,但到了1980年前后,日元汇率就再次回落到220左右。 再来看另外一种重要的货币——德国马克,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其与美元的兑换比率为4,到1973年变为2.6左右,到了1980年前后,已经变为1.8左右了。 前面说过,对于纯信用纸币来说,汇率无非是一个纸片互换比例的游戏,美元真正的“升值”还是“贬值”,需要看的是它针对商品的价格变化。 虽然没有魔法水晶球,不能借此预知未来,但要长期来看美元相对于商品究竟是升值还是贬值,幸好我们还有历史可以考察——所谓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差不多就能为美元未来的升值、贬值情况画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在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几个月之后,1972年2月,伦敦自由市场上的黄金价格就从35美元/盎司上涨到了75美元/盎司。国际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原油,其离岸价格则在尼克松关闭黄金窗口前后,从2.22美元/桶迅速上涨到2.89美元/桶。 要知道,每桶原油的价格,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的1946年,本来是1.05美元的! 也就是说,从1945年到1971年的27年间,由于美国政府凭空印刷的美元导致美元贬值了50%以上——无论是相对于黄金这个使用了3000年的诚实货币,抑或是石油这个国际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 随后的1972年到1980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就像中国近几年的房价一样——那叫一个惊心动魄啊,不是一般的心脏能承受得了的。 采用黄金价格的全年平均数值来衡量1美元的价值变化,1972年为1/58盎司,1973年~1975年的数字分别为1/97、1/154和1/161。由于美联储提高美元利率,收紧货币,1美元的价值在1976年短暂升值到1/125盎司,但很快在1977年又再度贬值到1/148盎司,1978年是1/193盎司。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以美元计价的黄金价格像是坐上了火箭,6月份,黄金价格还在279美元/盎司,11月份,已经变成了430美元/盎司,到1980年1月份,更是达到850美元/盎司价位。而美元相对于黄金贬值的这一历史记录,保持了28年之久,一直到2008年初,黄金价格才再度突破850美元/盎司。 如果用原油价格来衡量这一阶段的美元价值,美元是在一路狂贬。面对美元的快速贬值,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不干了,1971年,差不多12桶石油就可以换1盎司黄金,但到了1973年,40桶原油才能换1盎司黄金。 1973年10月份,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却公开支持以色列,11个阿拉伯产油国一怒之下,将原油价格由3.01美元/桶直接提高到5.11美元,并采取限产和禁运措施;3个月之后的1974年1月1日,再度提高到11.65美元/桶。 3个月的时间,全世界工业的血液——石油,暴涨4倍! 石油,你怎么可以这样? 其实,不是石油怎么可以这样,而是美元,为什么需要这样? 到了21世纪,众多解密文件资料表明,美国的几个大银行(包括当时的摩根银行、雷曼兄弟投资银行、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和英美主要的几个石油公司(包括英国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以及埃克森、美孚、沙特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等),在推动和深化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推动石油急速涨价方面“居功至伟”——由当时美国国务卿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执行的这一政策叫做“穿梭外交(ShuttleDiplomacy)”! 保存在胡佛研究所(TheHooverInstitutiononWar,Revolution,andPeace)有关1973年5月彼尔德伯格会议的一系列文件表明,石油价格到1974年初每桶上涨至原来的4倍,是由1973年5月10日至13日在瑞典召开的彼尔德伯格会议(BilderbergGroup)上英美金融精英人物早就谋划好了的。 可笑的是,当时陷入“水门事件(Watergatescandal)”而被搞臭了的尼克松还真是想最后“为美国人民服务”一把,降低石油价格,可惜他派遣到财政部说服金融精英们的白宫官员却被猛批了一通。这位郁闷的白宫官员在备忘录里抱怨道:“是银行界的领袖们不愿意接受让石油降价的建议,而是主张使用‘再循环’计划来适应高油价 ……” 到了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Pahlavi,MohammadRezaShah)下台,接着伊朗和伊拉克两个产油国又爆发了两伊战争,世界石油供应量骤减,油价再度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 下台之后的巴列维也承认,1973年底,是基辛格施加压力让他将石油涨价4倍的,而当时的他是欧佩克的轮值主席! 黄金和石油价格的暴涨,意味着美元的快速贬值,作为实质上的世界货币,美元的快速贬值把整个世界都给搞晕了。 你想一想,短短的3个月之内,石油,是石油而不是其他的商品,价格暴涨4倍,哪个国家的经济能够承受?难怪整个西方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陷入了经济发展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怪圈,简称“滞胀(stagflation)”时期。 说到这一阶段美元相对于大宗商品剧烈贬值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美国的金融精英们需要通过大宗商品价格的猛烈上涨来吸收已经超量印刷的美元,但民众收入却没有随之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发展不得不处于停滞状态。 不过,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从1973年到1978年的5年间,在滞胀年代,面对大宗商品急速贬值的美元,其他所有国家货币如日元、法郎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货币(如印度卢比等)在汇率上却是一直在不断升值! 一边是商品惨烈贬值,一边是其他货币又剧烈升值——很奇怪吗? 实际上,一点都不奇怪! 早在1945年的时候,世界最大的产油国沙特的王室与美国政府之间“石油换安全”的基本关系模式就已经确立。在这种模式之下,石油只能以美元计价,而沙特等产油国得到美元之后,再存回美国的几个大银行购买美国国债,以至于其他国家很难从中东国家这里得到美元。相对应的,美国以世界第一强国的角色保障沙特王室的统治,并保障其领土安全。 在1974年的“石油危机”中,基辛格的处理同样完美体现了这一思路。 1974年12月,在基辛格的“大力斡旋”和“艰苦谈判”下,美国财政部与沙特阿拉伯货币局签署了一项协议——那就是,沙特阿拉伯卖高价石油所得的大部分税收收益,都通过纽约的联邦储备银行购买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也就是用来弥补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华尔街投资银行家直接担任沙特货币当局的首席“投资顾问”,指导着沙特把自己的石油美元投资到“正确的银行”——毫无悬念的是,这些银行就是诸如花旗银行、摩根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 众所周知的是,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必需的资源,由于全世界的石油主要都产自中东,而绝大多数国家的石油都需要进口,石油价格暴涨,就意味着美元需求量会大增。为了得到美元,他们只能使自己的货币贬值,只有这样,他们辛辛苦苦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美元就会显得更便宜一些,才能得到宝贵的美元,去交换他们急需的石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黄金美元,就这样成功地转化为石油美元! 在1973年~1974年油价暴涨4倍的过程中,另外一个毫不意外的结果也“顺便”产生了:那些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以及其他所有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在石油涨价的冲击下,即使原来有外贸盈余,也变成了严重负债——1974的时候,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财政赤字正好变成1973年的4倍。 自此,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从此都被美元套上了债务的枷锁! 欧洲盟友们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不得不忍受滞胀的同时,他们在二战结束以后辛辛苦苦劳动二十多年挣下的财富,很大一部分都通过中东石油这个中转站,流入了美国的少数几个大银行。对于这一过程,当时法国总统蓬皮杜(GeorgesPompidou)的话可谓击中要害,他拒绝响应美国要求整个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的态度,在中东直截了当地对基辛格说:“你们只有10%的原油消费依靠阿拉伯人,而我们是全部依靠他们!” 正如“滞胀”这种看似不可能存在的经济状态能够在整个西方国家持续10年之久一样,对美元体系来说,剧烈升值的同时猛烈贬值,没有什么不可以! 为了应对1980年美元的快速贬值,被誉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天生的领袖”,同时又是“外表严厉、内心仁慈”的美联储当值主席保罗·沃尔克(PualA.Volcker ),声称要“打断通胀的脊梁”,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提高美元利率,遏制美元的快速贬值。 你猜猜他把美元利率提升到多高? 眼见美元相对于石油已经贬值得差不多了,美元开始供不应求,从1980年~1981年,保罗·沃尔克把美元拆借利息提高到20%,基本利率更高达21.5%,国债利率冲上17.3%。 神话传说啊,什么利率水平——要知道,现在美元的基本利率是0~0.25%! 如果你借钱投资,一年利息就是21.5%,这么高的利率,即使你有钱你也不会去投资——投资了又不一定能赚钱。而直接存钱到银行,就有极其丰厚的存款利息,谁去投资或者借钱,那简直是100%的傻瓜了嘛! 果然,沃尔克的“杀手锏”使出来,商品市场迅速降温:1982年,美国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所有行业投资急剧减少,消费陷入冰点,当时的汽车销售量甚至创出20年的新低。 与此同时,全世界所谓的“美元热钱”都开始大批大批地回到美联储手中,美元供应量急剧减少,这样一来,美元不升值才怪! 随着美元的走强,黄金、石油价格都开始暴跌。 到1980年下半年,金价就迅速跳水到517美元/盎司左右,到1982年,甚至出现了低于300美元/盎司的情况——随后的整个1980年代,黄金价格一直在300美元/盎司~500美元/盎司之间徘徊。 石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中东离岸原油价格从34美元/桶的价位被腰斩,然后又被再度腰斩,到1986年6月份已经跌到了10美元/桶以下。欧佩克不得不采取紧急限产措施,协议原油价格不低于18美元/桶,但很快约定被打破,此后的连续15年,除个别年份外,油价长期徘徊在10~15美元左右。 不管怎样,沃尔克的“休克”疗法治理美元贬值成功了——从此后美国20年经济繁荣的效果上看,那是相当成功! 当然,沃尔克的成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亚非拉那些借有外债的国家,由于美元和英镑利息暴涨,全部都陷入到无底洞一般的债务深渊,不得不通过贱价出卖国家的战略资源来进行还债。 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1980年,发展中国家所欠外债总额不过为4300亿美元,在1980年到1986年,为这些债务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260亿美元,本金又偿付了3320亿美元!然而,让人万万不能理解的是,到了1987年,109个债务国反而还欠着西方国家13000亿美元! 与当时的西方主要媒体所大肆宣传的拉美及非洲穷国欠了英美的钱赖账不 还恰恰相反,“债务国偿付了好几遍欠债,他们正是以血和‘一磅鲜肉’来偿还给现代纽约和伦敦的夏洛克们的……他们的头上被顶着枪,在IMF的威逼下,签署了银行家们美其名曰‘债务解决方案’的协议,参与的都是著名的纽约花旗银行或大通银行”。 纵观整个20世纪80年代,那种“狡诈奸猾的农民杨白劳借了仁慈善良的地主黄世仁的钱最后不得不用女儿还债的故事”一直都在国际社会上演着! 接下来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正如强盗不再抢劫改行做了绅士一样,大肆洗劫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财富之后,美国经济乘上了平稳发展的列车,基本上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借用《格林童话》中一个小女孩在3只熊家吃饭所感受到的气氛来形容——“既不太冷,又不过热,一切只是刚刚好”,因此这一阶段也被誉为“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Economy)时期。 从1989年到1999年,美元价值基本保持稳定,相对于黄金和原油甚至还略有升值——1989年黄金价格全年平均值为381美元/盎司,而美国市场的石油价格则为18.33美元/桶;到了199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变成279美元/盎司和16.56美元/桶。 从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和2001年反恐战争开始,为了刺激濒临衰退的经济,美国政府和美联储又再度祭起大规模财政赤字的“法宝”,通过滥发美元来“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美元由此再度走上了漫漫熊市。 如果我们再一次利用黄金和石油价格来表示美元贬值的过程,其表现如下:2000年的时候,黄金的全年平均价格为279美元/盎司,2001年~2008年这些数值分别271、310、363、410、444、603、695、871;美国市场的原油价格在2000年全年平均是27.39美元/桶,2001年~2008年这些数值分别为23、23、28、38、50、58、64、91。 尤其是从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美元开始加速贬值,原油和黄金价格急剧上扬——2008年黄金价格迅速超过历史高点850美元/盎司,并达到1038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而原油也在2008年7月份创下147美元/桶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高价。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晓得了,2008年9月份爆发了金融危机,由于美元受到追捧,随后黄金价格和原油价格不断走低,黄金价格最低跌到709美元/盎司,跌去了32%,而石油价格则又是腰斩之后再被腰斩,最低点达到34美元/桶。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到达低点之后不到3年时间,到2011年9月份,黄金价格再度暴涨到1900美元/盎司,而石油价格更是剧烈上涨至81美元/桶左右,从价格低点到目前,上涨幅度分别达到了诡异的167%和135%。 为了看清楚美元相对于黄金和原油的贬值过程,请看两幅图表。 1974年~2008年,美元标价黄金价格日变动曲线 下图中包括了经通货膨胀调整(根据美国劳工部的CPI指数调整)和未经通货膨胀调整两组数据 。 1946年~2010年,美国市场石油价格日变动曲线 从1971年8月15日到2011年8月15日,若采用黄金衡量,美元的贬值幅度是97.9%,若采用石油衡量,美元的贬值幅度是97.6%!如果计算通货膨胀,假定1971年的物价水平为100,那么现在的物价水平应该是4167(石油)~4761(黄金)之间。 也就是说,在40年的时间里,美元计价体系下商品平均价格上涨了40倍以上。 尽管美元如此贬值,很多人应该很奇怪美元为何还拥有如此威风的地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多年的报告,自1995年以来,美元在全球货币储备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0%左右。 为什么? 大多数人所不晓得的是,1971年以来,除了瑞士法郎、德国马克(欧元)和日元之外,相比这个世界上其他的所有纸币,美元依然是这个世界上贬值最少的纸币;如果时间段进一步放长到70年、100年、200年,美元更是世界上纸币价值保持得最好的! 更何况,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习惯使然,美元自然仍是世界人民在贸易中最常用、最喜欢用的纸币。 即便美元依然是当前世界上最常用的纸币,但从历史上的所有例子来看,纯信用纸币永远逃脱不了它本身的宿命——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警告。 在开始接下来的内容之前,大家不妨来听听2009年底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国会的听证实录 : 议员:“谁拿到了钱?” 伯南克:“欧洲或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 议员:“具体是哪个?” 伯南克:“我不知道。” 议员:“你给了数万亿美元,却不知道给了谁?” 伯南克:“钱给了国外央行,他们再向本国机构注资,目的是为了压低世界市场急剧上升的短期利率。” 议员:“那好,我们再来看看下一页,有关美元名义汇率的问题。美元名义汇率当时上涨了20%,而这与你向外国人提供数万亿美元资金恰好发生在同一时间。你认为这是巧合吗?” 伯南克:“是的。” 议员:“我听说您将物价作为通胀指标,认为单纯地印钞票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对这种说法我很好奇。那么请问,您认为什么会引起通货膨胀?” 伯南克:“让我们好好把这个问题解释一下。美联储并没有直接印钞票,然后把这些钱撒向整个经济体。我们只是为银行提供了新的准备金,这些钱躺在美联储为成员银行开的账户里,并没有被使用,并没有追逐任何商品。所以,只要那些钱还躺在那里,标识流通的广义货币并不会……” 议员:“但那些钱并不会永远躺在那里,我们的目的也不是让那些钱永远躺在那里。或许这只是因为一些延迟……” 实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一来,别看美元一会儿升值,一会儿贬值的,不管怎样,它始终站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但美元的大幅度、甚至是自美元产生以来最猛烈、最快速的贬值将在5~10年之内出现。 连美国广播公司CNBC评论员都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电视讲话中说道:“美国官员也意识到存在这种可能性,即美元忽然出现无序下跌,他们将其描述为‘无视基本面的疯狂抛售’。官员手中一定有份‘应急计划’,提前想好到时该说什么或做什么。目前他们拒绝透露这份‘应急计划’的内容,因为混乱的状况还未出现,他们只是做一些准备。就像防止一个国家忽然入侵,虽然这不太可能会发生,但毫无准备显然是愚蠢的。” …… 就像1971年尼克松总统突然宣布关闭黄金兑换窗口一样,美国自然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可其他国家中持有美元储备的政府和人民怎么办呢? “我们正处在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的边缘,现在所经历的只不过是一个序曲,真正的灾难才刚刚开始。” 这句话是《美元大崩溃》的作者彼得·希夫(PeterD.Schiff)说的。 实际上,彼得·希夫早在2006年8月CNBC的一次电视辩论中,就以令人吃惊的准确性预言了2007年的房市崩盘和经济危机,而和他辩论的另一个经济学家ArtLaffer后来却拒不认输,并辩称他当时有关“经济依旧欣欣向荣,房价仍将上涨”的预测“时限是9个月”…… “美元最终会退出流通,届时所有人都将知道自己的资产究竟价值几何!” 这句话是另外一个人说的,他的名字叫做让·保罗(RonPaul),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共和党国会议员。 我估计,有95%以上的可能你会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个人”。 让·保罗是和奥巴马(BarackHusseinObama)、希拉里(HillaryDianeRodhamClinton)以及麦凯恩(JohnMcCain)一起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竞选者之一,希拉里后来放弃竞选给奥巴马让路,保罗后来放弃竞选给麦凯恩让路。 奇怪的是,与彼得·希夫一样,恰恰这样的人物,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被西方的主流媒体给“消音”了。 保罗本来是一个负责接生婴儿的妇产科医生,但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却促使他步入政坛,因为他不能容忍美元的蜕变。 “听到这个消息(美元与黄金脱钩)我惊呆了,从那天起,金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只剩下政治意义了。”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里,美元的问题再次暴露无遗。美联储对华尔街大银行的偏袒,更激起民怨沸腾。在此情况之下,让·保罗参加2008年总统竞选,寻求真正的改变。虽然最终并没有当选美国总统,但他却在网上赢得民意,支持率极高,被称为“网络总统”。 2009年,保罗和他的民主党盟友艾伦·格里森发起了一项审计美联储的提案,并在10月份在美国众议院通过。 用让·保罗的话来总结美元未来的大贬值:“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历史上很早以前就出现过。古代君王无一不想控制货币,他们的手段五花八门,例如切割、稀释金属币、印刷纸币……而到了今天,造假手段更加先进了,一切都可以在计算机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做。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比以往更加危险的原因。” 早在1911年,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Fisher)就曾经说过:“不兑现纸币对于使用它的国家来说,始终是一种灾难。” 不幸的是,时至今日,这一灾难却一直不间断地在国际社会上演着。 中国北宋时期的交子、南宋时期的会子、金朝时期的交钞、元朝的中统钞、一战结束后的德国马克、二战结束后的匈牙利潘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国民党法币、二十年前的阿根廷比索和墨西哥比索、四年前的津巴布韦币、二年前的朝鲜元…… 十到二十年之内,或许,当前的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也会陷入一样的境地。 当有“新末日博士”之称的鲁比尼(NourielRoubini)在2009年11月份指责伯南克领导下的美联储采用的0利率政策助长资产泡沫的时候,另外一位“末日博士”麦嘉华(MarcFaber)干脆直接说:“10年或12年之内,美元将变成墙纸!” 中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65%都是诸如美国国债、有价证券之类的美元资产,一旦美元真的变成了墙纸,这些资产也只不过是墙纸的平方和立方而已。 就说美元的通货膨胀吧,美国国内其实已经开始了。 在NIA(美国国家通胀联盟)的视频里,有人列举当前美国的物价状况: “用1美元你能买到什么?饼干、1包薯条,或者1瓶果汁,1美元能买到这些东西已经很不错了……2年之前,1瓶果汁只要35美分,可是现在就要卖到69美分,已经翻倍了,这已经是恶性通胀了!” “人们没有意识到,是因为这些东西的价位很低。所有日常的东西,像什么糖果、水果……价格早已翻倍,为什么就没人注意呢?看看米价都涨成什么样了(美国一袋大米由5美元涨到19美元)!” “我说过,我现在正在买青椰子,4个月前它是19美元,可现在已经涨到69美元了,平均每个月上涨40%~50%。” 要知道,在世界5000年的贸易史上,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没有谁会把纸存起来当财富——哪怕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纸币。 在中国的宋代、元代、明代,尽管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差不多占了世界的一半,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和富裕的国家,而且中国那时候也使用纸币,但世界其他国家来中国做贸易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把一堆中国的纸币带回家当做财富来储存——他们认的要么是金银,要么是铜钱,如果不是金属货币,至少也要是中国的瓷器、香料、丝绸等实物商品。 两次世界大战下来,通过和欧洲各国以及全世界国家做贸易,美国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不是因为他拥有了多少最终贬得一文不值的德国马克、法国法郎、俄国卢布或者贬值了一大部分的英国英镑,而是因为他拥有了全世界75%的黄金! 当时的你如果拿着国民党的一堆法币去美国做贸易,想想美国人会接受吗?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拿到了美元,至少你可以到美国财政部的窗口按照35美元/盎司去兑换黄金,而现在,你能找到美国给你兑换什么? 中国手头现有的美元,在美元猛烈贬值之前,能买到什么样的实物商品,这才是真正的财富——至于纸上财富,在变为现实的财富之前,都只不过是纸而已! 既然当前世界主要的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来计价,那么无论是中国、欧洲、日本、中东抑或其他任何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而使用美元的国家和地区,都已经被美元绑在了一条船上,无路可退。美元的贬值也已经是命定了的,而这一轮金融危机真正结束之时,一定是全球的货币体系重构之时,并无其他办法。 2010年1月份在达沃斯论坛上声称现在黄金价格是终极泡沫的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Soros),他旗下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ManagementLLC)却在去年第四季度将其所持全球最大黄金ETF-SPDRGoldTrust的份额翻了一倍以上,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一笔单体投资!或许,索罗斯的“终极泡沫”,其意思就是说,在世界货币体系重构之前,黄金正是你的终极资产!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月5日公布的文件显示,中国政府成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也刚刚以1.55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ETF-SPDRGoldTrust的145万股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