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文本内容
自金融交易市场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一个缔造神话的地方,这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夜暴富的传奇,也上演着亿万富翁瞬间变为穷光蛋的残酷现实。 当商品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至今,股票致富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了,“金融衍生品”才是真正的神器。有了这种神器,既可以让约翰·保尔森这位籍籍无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在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哀鸿遍野的时候获取高达38亿美元的利润,从而成为当年全球挣钱最多的人;也能让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国债发行成本一下子飙升好几倍,更能让一个国家原本正常运作的金融体系一下子陷入瘫痪。 交易所的诞生并没有确定的年份,可能就像中国的乡民们约定某个日子赶集一样,早在几百年以前欧洲的商人们就会定期聚集到一起商讨和买卖商品。慢慢地商人们意识到,如果能够有一个专门提供某种商品或证券交易的场所该多好,于是交易所便出现了。 交易所分为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两类,我们一般所说的“股市”是指证券交易所;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则主要是大宗商品,所买卖的商品可以是现货,也可以是期货,如果以买卖期货为主,也可以称之为商品期货交易所。 实际上,欧洲在中世纪后期就出现了证券交易所的雏形。13﹑14世纪,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已经有了类似于固定交易所的记载,在佛兰德尔(Vlaanderen)的城市布鲁日(Bruges),布尔斯(Burse)一家就专门为商人们提供旅馆,让他们在那里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行结识,签订买卖合同,并互相交换价格信息、相关的大宗交易以及破产传闻,甚至这家旅馆还专门提供了一个供商人们放置随身商品的仓库,而这个仓库附近就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和热那亚的代表处。慢慢的,人们干脆就以店主的名字来命名这座建筑物,这就是荷兰语中的“交易所(Burse)”名称的缘由。 在15~16世纪,西班牙王室驱逐犹太人,法国王室驱逐胡格诺派教徒(Huguenots) ,无奈之下,这些异教徒纷纷逃往荷兰的港口城市安特卫普(Antwerp)。实际上,被西班牙王室和法国王室驱逐的这些人主要是银行家、商人和技术工人,既有技术又有金钱,他们在安特卫普越聚越多,慢慢地将安特卫普建设成为欧洲的商贸与金融中心。 安特卫普沿用了布鲁日的“交易所”这一名称,并逐渐取代了布鲁日而成为欧洲商品和证券交易的中心。到了1531年,安特卫普就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商品交易所(commodityexchange),交易所大厅前刻有碑文:“为商人服务,不管他们来自哪个民族,使用何种语言。” 在商品交易所出现之后,很快就出现了专业的商品贸易经纪人 ,他们代理商品的买进卖出业务,抽取佣金,带活了整个商品交易市场。比较好笑的是,由于当时信息传递和交通都极不发达,对于商品价格的起起落落,人们不知道商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于是另外一个行业也发展起来了——占星术,安特卫普的商人与银行家们经常雇用算命大师来预测商品市场的变化。 1581年7月,以荷兰省为核心的北方各省宣告成立联省共和国,这就是尼德兰共和国,也就是现在的荷兰。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当然不可能容忍这颗“西班牙王冠上的珍珠”独立,于是派遣军队镇压,而刚刚独立的荷兰十分弱小,西班牙远征军的铁蹄很快便蹂躏了大半个尼德兰。占星术终究还是没有预测出来安特卫普衰落的命运,1585年西班牙军队攻陷安特卫普,十多万安特卫普的金融家、商人和技术工人逃到阿姆斯特丹,北部海港城市阿姆斯特丹开始取代安特卫普成为荷兰乃至于整个欧洲的金融中心。 不过,在强大的金融商业的基础上,弱小的荷兰反而愈战愈勇,由英格兰人、法国人和苏格兰人组成的荷兰雇佣军 顽强地抗击西班牙的入侵,相比之下,封建军事强国西班牙却因为战争支出浩大而导致财政破产。到了1609年,无力再战的西班牙只好与荷兰讲和,签署了12年的停战协议,事实上等于承认了荷兰独立。 在荷兰依然面临西班牙军事压力的时候,荷兰人也不忘金融创新——1602年,荷兰人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语:VereenigdeOost-IndischeCompagnie,简称VOC),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公司之一。为了方便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交易公司股票,荷兰人建立了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AmsterdamStockExchange,AEX)——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所(securitiesexchange)。 到了1773年,伦敦的股票商人们在乔纳森咖啡馆成立了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这就是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792年,北美的24个证券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署“梧桐树协议”,这被看做是现在大名鼎鼎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诞生的标志。 西方的这些证券交易所最初成立之时,大都以交易各类政府债券为主,后来才逐渐过渡到以交易矿山、运河、贸易、铁路等股票上来。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有的证券交易所与其他商品交易所或期货交易所合并,所以不仅仅交易公司股票、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包括期货、期权、保险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品等几乎所有的金融产品都可以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要知道,证券(securities)是个很广义的词汇,理论上说凡是具有一定的金额,证明持券人或证券指定的特定主体拥有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包括公司股票、公司债券、期货、政府债券、商业本票、承兑汇票、银行定期存单乃至钞票本身,都属于证券。 所以,那些金融产品都在证券交易所里交易自然就变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 截至目前,全球五大洲主要国家大都建立起了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在欧洲,除由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巴黎证券交易所、布鲁塞尔交易所及纽约证券交易所演化而来的纽约-欧洲交易所之外,还有伦敦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 、瑞士证券交易所、西班牙马德里交易所、意大利证券交易所、奥斯陆证券交易所等。 在北美,除历史悠久且已与欧洲交易所合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之外,还有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墨西哥证券交易所等。 在亚太地区,主要的证券交易所有东京证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孟买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交易所、台湾证券交易所、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以色列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泰国证券交易所以及中国大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等。 在南美,有巴西交易所和智利圣地亚哥证券交易所。 在非洲,则有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 说到西方的股份制公司,有必要特别说一下股票的由来。 现代证券的“股份制”起源于合伙制。早在罗马时代,在开展有风险的海上贸易之时,人们就知道通过签订契约将几十份自有资产组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合伙企业来降低风险,这种企业被叫做“publicani”,而每一份出资凭证则被叫做“socii”。 15世纪末,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南美洲新大陆,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又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东西方贸易的航线被发现,“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了。一时间,海外贸易和殖民地掠夺成为欧洲最诱人的“买卖”。 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看起来的“大馅饼”,也很有可能是个大陷阱。 要知道,当时欧洲国家的贸易船只远远比不上我们中国明朝郑和的官船威风,这些船容易受到风暴海浪的威胁,瘟疫会削减船员数量,海盗们会偷窃运载的货物,而遥远海岸上的居民还会袭击、残害船员,更有淡水补给、食物供应等其他不可预计的事情也都可能使得航海计划失败,寻找到遥远的东方国家并与之贸易成功的几率堪比购买中国福利彩票中500万元大奖。 更糟糕的是,当时掌握了东西方航海线路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将自己的航线作为“国家机密”而对其他国家的人进行封锁。如果有哪个国家胆敢从他们碗里抢一杯羹,他们就会劫掠这个国家的商船,让其在半途中消失或者有去无回。毕竟,大海就是最好的坟场。要知道,劫掠式的海盗行为在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国家普遍是被鼓励的行为,葡萄牙人就通过这种方式垄断了东西方之间的香料贸易并阻止其他国家参与,而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活动刚刚起家的时候,还把从美洲归来装满了黄金白银的西班牙商船作为主要的劫掠目标。 可见,听起来很诱人的贸易,也很有可能是铤而走险的亡命之旅。 既然组织远航贸易要冒很大风险,为了筹集资本和分摊风险,就出现了股份集资的方法,每次出航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结束后将资本退还出资人,并将利润按股金的比例进行分配。鉴于某些生意经营的长期性,英国人在16世纪中后期出现了永久性的股份制公司,股份不再退还给出资人而是将除了分红之外的资金(包括本金和利润)留作公司发展资本。 最早的、最著名的股份制公司当属成立于1602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EnglishEastIndiaCompany),公司被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I)赋予了15年的东印度贸易的皇家特许垄断权,并获得了行政管理权和军事功能。随着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不仅变成了商业贸易帝国,也成了印度的实际主宰者,直到1858年公司被英国政府解散。 也正是这家公司,从18世纪末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并最终引发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则颇具传奇性。 1592年,一位叫做科恩奈里斯·浩特曼(CornelisdeHoutman)的年轻人被阿姆斯特丹商人派到了葡萄牙里斯本(Lisbon)工作,而他的真实任务却是一名商业间谍,目的是刺探当时被列入机密的葡萄牙到东方香料群岛的航线资料。获取情报之后,浩特曼回到荷兰,与资助他的这群商人合伙成立一家公司,利用刺探来的资讯往东印度地区发展 。在此基础上,从1595年至1602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 在1602年,为了“做大做强”,同时也避免过度商业竞争,这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目标的公司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像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样,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非洲南端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之间具有贸易垄断权。 由于东印度公司本身并没有足够资金,荷兰商人一开始就将公司的股份面向所有人公开出售,人们购买这些股份,而公司则承诺将来对这些股份进行分红,荷兰国会也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力(如雇佣士兵、发行货币等)折合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大大加强了公司的信誉。 鉴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全世界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与其他国家订立正式条约的股份有限公司,并被获准拥有对殖民地实行殖民统治权力,荷兰人大量踊跃地购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甚至连市长家的女仆也都成为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由于不可能所有人都买到股票,在几天后股票甚至被加价15%出售,而为了方便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交易公司的股票,荷兰在1602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 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和第一只股票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随后不久的160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诞生。 可以说,荷兰人是现代商品经济制度的创造者,他们将银行、证券交易所、信用以及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地统一成一个相互贯通的金融和商业体系,由此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尽管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在最初的10年间都没有一分钱的分红,但由于存在着自由交易的股票市场,东印度公司经营并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荷兰东印度公司果然没有让股东们失望,它成功在印度尼西亚实现殖民统治,甚至还赶走了斯里兰卡的葡萄牙人,贸易的触角延伸到亚洲绝大多数国家,成功地建立起了亚洲国家贸易体系。到166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富有的公司,拥有150条商船、40条战舰、50000名员工和10000人的私人武装,公司投资的收益率为40%! 股票投资者当然也大发其财,到了1612年,东印度公司的股票红利就达到了57.5%,而在公司成立之后的80年间,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分红居然达到了原有资本的1482%——在货币没有贬值的金属货币时代,这简直是一项极其了不起的成就! 更大的成就体现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身上。 股票的公开发售和自由交易市场的形成极大地刺激了荷兰的金融创新,大大加快了整个欧洲的货币流通速度。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就像现在的华尔街,欧洲各地的资金都潮水般地涌入这里,以至于城市里有名气的贸易和银行家族相互之间的贷款利率低到了那个时代难以想象的2.5%。另一方面,几乎整个欧洲都向阿姆斯特丹借债,这些借债人当中包括了瑞典国王、丹麦国王、俄国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萨克森选侯、汉堡市政府,甚至包括北美独立战争中的美国起义军,没有城市里富裕商人们的资金援助,没有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任何一方的战争就不会取得胜利。 随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发展,除了东印度公司和其他公司的股票之外,交易品种中逐渐加入了荷兰公共债券、英国国债等政府债券品种。到了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大厅的四十多根柱子周围,就开始经常聚集着一些证券经纪人。他们都有固定的席位,分成多空双方进行交易战,通过股价或者债券价格涨跌挣钱,有超过1000名股票经纪人以此为生,而前来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的不仅仅有荷兰人,更有来自全欧洲的外国人,大量的股息收入和税金收入流入荷兰国库和普通人的腰包。据统计,仅英国国债交易一项,荷兰每年就可以获得2500万荷兰盾的收入,这在当时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天文数字! 作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当时荷兰成了全欧洲最富裕的国家。 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除了最基础的政府债券和股票买卖之外,人们可以对某只股票和债券赌涨赌跌,投机者可以空手买进,也可以空手卖出,收盘时结算盈亏,交割差额。人们可以随时将自己持有的股票变成现金,或者,将现金变为股票,流动性、公开性和投机性等现代金融市场的关键要素,在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一样不缺。 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现代金融市场开始形成。 显然,脱离了君主专制统治的荷兰人很早就认识到股票市场的几个作用——募集生产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吸引公众参与管理、促进企业改革、集中风险分散化…… 不过,证券市场一经建立,在成功实现金融资本合理配置的同时,投机行为也随之而来,1688年东印度公司的股票投机就颇能说明当时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投机氛围。 最初,从好望角传来消息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其印度的领地获得巨大丰收,现在船队正满载着丰富的货物赶回荷兰,股票立即开始上涨;没过多久,交易所里的人以及在附近咖啡屋里进行交易活动的大投机商们忽然又慌张不安起来,因为据说整个船队在沙滩搁浅,所有财富都全部损失,传言导致了股票行情下跌;这个时候又传来消息说,船队已经脱离了危险并且船员增加了,行情重回升途。 实际的情况是,船队一直在正常航行,并安然无恙地返回到荷兰港口,此时交易所里的人们沉浸在一片乐观之中,但是他们马上又失望了。因为检验货物之后,他们确定这一批商品最多只能卖到34桶黄金,而他们最初估计这一船货物能卖50多桶黄金呢。显然,这一消息对期盼行情下跌的人有利,为了使股东陷入恐慌,他们又不遗余力地散布消息,说荷兰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了,荷兰马上就会遭遇税收增加、市场崩溃等灾难性后果——结果就是,几天之内证券行情持续下滑,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几乎无法卖出去。“到后来,人们简直是在用股票来乞求施舍,好像人们是在向买主要求救济。交易所里出现了一片恐慌,一种不可阐释的动荡,好像世界要灭亡,地球要坠落,天空要塌陷一样。” “future”这个词儿想必学过英文的人都知道,就是“未来”的意思。不过在金融市场上这个词儿却是除了股票之外最为著名的一个品种,我们汉语翻译为“期货”。 期货的意思就是“交易双方共同约定在未来某一时候以某种价格交收实货的合约”。 可以想象的是,期货交易来自于现金现货交易,当交易双方承诺进行远期交易之时,期货就产生了。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口头承诺逐渐被买卖契约代替,而随着对商品交割时间、交割方式、交割内容等方面的契约要求日益复杂化,又需要有中间人来担保,以便监督买卖双方能够按期交货和付款——商品期货交易所便出现了。 早期的期货合约与农产品价格波动有关——比方说,每年的收成季节,因为各种原因,粮食价格可能压低或者抬高,而农民们在播种的时候对这种价格毫无把握能力,他们根本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另一方面,商人们对于收购粮食价格也有着同样的不确定性,他们同样面临价格风险。双方都有需求,有些约定便一拍即合,农场主与商人约定在粮食收获后以某种价格交割,这样的合约慢慢就变成了期货。 根据记载,英国伦敦的皇家交易所(TheRoyalExchange)是世界上第一个处理远期合同的交易所。而早在1620年江户时代的日本大阪,就有被称为“定屋米市”的场所,在这里可以开展远期合约的稻米交易,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商品期货交易所也正是起源于1710年的日本幕府时代的大阪稻米交易所。 随着美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崛起和美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谷物交易开始不断集中并向远期交易的方式发展。作为美国最大谷物集散地的芝加哥,1848年由82位商人发起组织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hicagoBoardOfTrade,简称CBOT)。尽管其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发展期货合约交易,而只是一个集中进行现货交易的场所。 到了186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合约标准化包括合约中品质、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以及付款条件等的标准化,从而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这为期货合约交易创造了条件。 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这样一来,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正式形成了。不过,直到19世纪末现代结算系统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才渐趋完善,整个健全的期货市场结构终于建立起来。 简单来说,期货,就是用一定的保证金(CBOT最初的保证金比例被确定合约总价值的为10%)来签署一个标准的远期合约,到行权日进行交割,早期必须按照产品的现货结算,后来则可以按照现金结算,也可以选择现货结算。 期货交易所早期,交易的产品主要是大宗农产品,如稻米、玉米、小麦、燕麦和大豆,后来又加入棉花、洋葱甚至鸡蛋、黄油、牛肉以及黄金、白银、铜、铝等贵重金属。 既然商品可以采用保证金的方式来签订购买合约,为什么股票不能呢? 当然也能。 于是,股票期权(StockOptions)便产生了。 尽管现代的股票期权制度最初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目的是为了激励公司管理人员,同时避免高额的个人所得税,但最终它却发展为现代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期货交易品种,这就是曾经在中国证券市场风靡一时的权证——香港称之为“涡轮(Warrant)”。 股票期权多由上市公司本身发行,但在某些金融市场也可能由投资银行发行,如香港的很多“涡轮”都是这种情况。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垮台导致全球出现了巨量的美元,为了吸收在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上“过剩”的美元,各金融机构相继开发金融期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1972年,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MercantileExchange,简称CME),开始了第一笔金融期货交易——关于外汇的期货合约交易,交易所甚至开辟了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M),进行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意大利里拉、日元、瑞士法郎和墨西哥比索等币种同美元的汇率期货合约的交易。 CBOT的第一种金融期货合约于1975年推出,该合约为基于政府全国抵押协会抵押担保证券的期货合约。随着第一种金融期货合约的推出,期货交易逐渐被引进多种不同的金融工具,其中包括美国国库中长期债券、股价指数和利率互换等;到了1984年,CBOT又成功地将期权交易方式应用于政府长期国库券期货合约买卖,从此产生了期货期权。 全球其他期货交易所也不甘落伍,先后不断推出抵押证券期货、国库券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期货合约的交易。 商品期货交易经历一二百年发展才到今天的规模,而金融期货交易只不过短短的十几年便一举成型。1986年,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三种期货在内的金融期货就已经占到全球期货总交易的70%,而到了21世纪,这一比例更进一步提高到80%以上。 期货,尤其是各类金融期货,实在是人类想象力无限的一个明证。 客观地说,期货市场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本质上这是一个零和游戏,自从正式的期货市场在美国建立以来,有关期货市场投机的道德讨论就从未停歇过。 早在芝加哥期货市场建立之初,人们就普遍认为,应当得到酬劳的是用其汗水和辛劳把小麦带到市场上的农场主,而不是那个在交易所里叫喊着买进和卖出小麦指令的人。 相反,期货交易商们声称,如果没有期货交易,留给农场主们的就是卖不出去的谷物,而价格在收获季节突然变化还可能引发经济崩溃,所以他们的交易发挥了有效的经济效能。 对农场主们来说,他们最初愿意建立远期合同,是希望能够实现对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然而当期货市场建立之后,他们却发现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更加剧烈了,一小撮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期货交易商们却通过简单的卖空和卖空而操纵着谷物价格。 农场主们认为,受过投机和剥削训练的城市期货交易商们一直在利用农场主的孤立和经济上的无知去获取好处,正是期货交易榨干了高尚的耕作劳动的生命力,因此他们强烈要求关闭期货市场。 也许,人类天性中最热衷的恰恰就是丝毫不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那些“零和游戏”——比如赌博,明明人们知道输赢只不过是大家口袋里的钱币互换,人类却始终极其热衷,从未摆脱。就期货市场来说,如果没有了投机者,期货交易所立即就会变成毫无生机的一个地方,而正是人们那种对金钱投机的渴望,支撑着期货市场不断发展。 同样是金融产品,但如果将股票与期货对比,就能发现许多根本性的区别。 股票是出资人拥有一个公司一部分产权的凭证,代表着真实的财富拥有权,而且公司从股票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也是为了投入到公司实际的生产中,是有利于真实经济增长的;可期货就不同了,除了用于“对冲风险”之外,它不会创造任何价值,而金融市场发展至今天,“对冲风险”的那点好处要是与期货市场投机所造成的经济不稳定性相比,恐怕连提都不值得一提。无论期货合约是买进还是卖出,本质上只不过是从别人的腰包里把钱拿走而已。 目前,在全世界商品交易所中的期货,既有传统的大宗农产品的期货,如稻米、玉米、小麦、燕麦、棉花、小麦、油菜籽、燕麦、黄豆、玉米、糖、咖啡、可可、猪、猪肚、活牛、木材等等期货;又有金属期货,如黄金、白银、铂、铜、铝、铅、锌、镍等,有方兴未艾的能源期货,如原油、汽油、柴油、燃油、天然气等;更有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崛起的金融期货,如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期货等。 长期以来,在美国市场交易的期货中,CBOT以农产品期货和国债期货见长;同城的CME则以畜产品、短期利率欧洲美元产品以及股指期货而出名;成立于1973年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以交易指数期权和个股期权最为成功;地处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的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则是全球能源、铂金及钯金交易的翘楚;位于纽约的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则是黄金、白银、铜、铝及其他金属期货的权威;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则的交易品种则主要是棉花、咖啡、糖和可可。 近年来,交易所合并步伐加快,1994年NYMEX和COMEX合并组成纽约商业交易所;NYBOT也是1998年由棉花交易所和咖啡、糖和可可交易所合并而成;2006年,CBOT和CME合并组成芝加哥交易所集团;到了2008年3月17日,芝加哥交易所集团又对纽约商业交易所进行收购,芝加哥交易所集团从此在北美期货行业一家独大。 在欧洲市场,期货市场主要包括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主要交易德国国债和欧元区股指期货等)和泛欧交易所 (Euronext:主要交易欧元区短期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等);另外还有两家伦敦的商品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主要交易基础金属)、国际石油交易所(IPE,主要交易布伦特原油等能源产品)。 作为期货交易所的发源地之一,亚太范围内日本的期货市场较为发达,包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主要交易品种是能源和贵金属期货)、东京谷物交易所(主要是农产品期货)等为主的商品交易所,以及以东京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大阪证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日经225指数期货)和东京金融交易所(主要交易短期利率期货)为主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另外韩国期货市场、新加坡期货市场、澳大利亚期货市场在交易金融期货方面也比较发达;香港地区的期货市场背靠中国大陆,近年来期货交易发展很快,主要是以香港交易所集团下的恒生指数期货、H股指数期货以及各种涡轮为主。 中国内地目前有上海期货交易所(主要交易金属、能源、橡胶等工业品期货)、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期货)、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小麦、棉花、白糖等农产品期货)、上海黄金交易所(主要交易黄金、白银、铂金)等,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已经上市沪深300股指期货。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大家都了解了“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这个词儿,可究竟什么叫做“金融衍生品”呢? 简单来说,金融衍生品就是由原生资产(UnderlyingAssets)派生出来的一些合约,就像豆浆是大豆的衍生品一样。 其实,期货就是最典型的金融衍生品之一,它将远期交割的产品(无论商品、股票、外汇、利率还是债券)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事先标准化,然后在交易所上市交易。 当然,金融衍生品绝不仅仅是期货一种,而是五花八门。至于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期货合约,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其他合约,可以在交易所进行交易,也可以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更有那些纯粹买卖数字的金融衍生品,例如纸豆浆…… 你没有听说过“纸豆浆”?这里有必要给你好好解释一下。 比方说,现在豆浆100分(即1元)一杯,记为100点,世界上的那些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就开始大卖而特卖了,怎么卖呢?就卖给你100这个数字,1个点卖100元,那么如果你要买1杯纸豆浆的话,就需要出1万元来买(当然,很公平,谁都可以买);如果你买10杯,就是10万元,如果1万杯,那就是1亿元,你想买多少有多少,反正银行只不过卖一个数字给你。 当然,你要拿真金白银的钞票来买! 直觉上你肯定会说,谁会有那么傻?会去买这种玩意? 信不信由你——很多人在买,很有可能你自己就在买! 为什么能卖出去,是因为它有可能赚钱! 如果你认为将来豆浆会涨价到150分一杯,那么你当初花1万元买的这杯豆浆衍生品,直接卖给银行就可以卖1.5万元(当然,银行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佣金”);如果将来豆浆跌价到50分1杯,那么你卖给银行,就只能换回来5000元了,当然,银行手续费是照收不误的。 要强调一下,不管你如何买卖,银行绝对不会给你支付任何1杯真的豆浆的,因为人家事先在你购买的时候就已经说明是“纸豆浆”,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你是假的豆浆——更何况,1万元1杯豆浆,你愿意去买吗? 不必发笑,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实际上,现在全世界都大卖而特卖的“纸黄金”,就完全和我所讲的“纸豆浆”一模一样,仅仅需要把“豆浆”二字换成“黄金”即可,股指期货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信,如果购买你了纸黄金或纸白银,你让银行给你支付实际的黄金白银试试看? 另外你想想,股指期货是个什么玩意儿?不就一个数字么?为什么每个点能卖你300元,一笔下来要你近10万元,你还哭着喊着觉得人家如果不卖给你是看不起你呢(中国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对入市资金规模有限制)。 有人问了,股票是不是金融衍生品?看起来它也是在卖数字(价格)。 需要澄清的是,股票不是金融衍生品,因为股票是拥有一个公司一部分真实资产的凭证,所以他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是“金融品”而不是“金融衍生品”。不过,再由股票衍生出来的玩意,例如股指期货、股票期权(权证),因为他们都是由股票这个“金融品”衍生出来的,所以就变成了金融衍生品。 除了纸黄金、纸白银之类直接从商品价格数字上衍生出来的衍生品之外,其余的金融衍生品基本上都是保证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全额交易,不需实际上的全部本金转移,合约了结一般也采用现金差价结算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满期日以实物交割方式履行的合约才需要买方交足贷款。 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越低,杠杆效应越大。 根据原生资产分类,金融衍生品可以分为股票类衍生品、利率类衍生品、汇率类衍生品和商品类衍生品四大类。 各种商品期货都是商品类金融衍生品,还有前面讲到的纸黄金、纸白银之类的就是买卖某种商品数字儿玩的东西,都是商品类金融衍生品;股票类金融衍生品包括了具体的某个上市公司的股票期货、股票期权以及纯粹买卖数字儿玩的股票指数期货和股票指数期权;诸如货币远期、货币期权、货币掉期合约等涉及货币之间汇率的金融衍生品都属于汇率类金融衍生品,所谓的“炒外汇”其实就是炒汇率期货。 利率类金融衍生品比较复杂,除直接涉及利率本身的利率期货、利率远期、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合约等金融衍生品之外,还涉及各类长期利率的债券,比方说美国国债、地方债、公司债以及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房屋债券等。 更为关键的是,在利率类金融衍生品中所涉及的债券基础上,又发展出来另外一类金融衍生品——信用衍生品,而这正是2007年迄今一直搅动金融市场神经、并且一次次成为次贷危机、银行业金融危机以及主权债务危机核心因素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也被称为“贷款违约保险”。 值得说道说道的,就是由2007年次级房屋贷款所衍生出来的那些金融衍生品。 美帝国主义就是反动,2001年以后居然让自己国家的穷人也买得起房子住,为了帮助穷人买房,美联储猛降利率,银行也趁机大量发放贷款。 发放贷款之后,一大堆穷光蛋们的欠条窝在银行的手里,看着多窝心啊!所以有聪明人就想到了华尔街的那句名言:“如果要增加现金,就把它做成证券;如果想经营风险,也把它做成证券。” 对啊,证券化啊! 按揭抵押债券(MBS,MortgageBackedSecurities)一词由此而来,其大致意思就是将条件接近房屋按揭债务,集成在一起打包,然后制成标准的凭证,再将这些由按揭债务作为抵押的凭证卖给投资人,债务的利息收入与债务风险也同时“传递”。 简单解释,就相当于把一大堆性质类似的“欠条”,打包作为资产卖给别人。 别人也不傻啊,怎么才能卖出去呢? 这就用到我们娱乐圈的话了——包装、包装、还是包装! 房利美公司(FannieMae)和房地美公司(FreddieMac)以及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都是干这种“包装”业务的顶级高手。根据过去几年房价猛涨的势头,他们首先将那些房屋MBS按照可能出现还款拖欠的几率分类,其中违约可能性较小的自然被叫做“特优级放贷”;违约风险中等的叫做“优质级放贷”,违约风险最高的,就叫做“次优级放贷”。 真是“坑爹”的时代啊,连褒义词都大贬值了! 你看见“优质”或者“次优”两字你就真以为是优质或者次优了,实际上这是最烂的贷款包,典型的资产毒垃圾——美国的“次贷”全称是“次优级房屋贷款”。 将MBS划分等级之后,投资银行这时候找到评级公司(如穆迪、标普等),按照过去几年房地产价格连续上涨所形成的数字,用一堆公式演算一番——天啊,这些“特优债券”都是收益大、风险低的良好投资产品,这还用说,大笔一挥,投资评级“AAA”。 市场嘛,一看,专家都说话了耶!那还想什么,赶紧踊跃响应评级公司的号召,购买、购买、再购买,这些购买者当中包括了国外主权投资基金、美国各州的保险基金、政府基金、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等。 出售MBS的房利美、房地美和银行把握在手里的欠条换成了大笔现金,笑得合不拢嘴,投资者买到了心仪的投资品,自以为大赚而特赚,也是心里偷着乐,看似皆大欢喜。 别忙,还有“优质级放贷”和“次优级放贷”呢,标普和穆迪都不好意思太昧良心乱给评级,可对投资银行和“两房”来说,总不能把这些“资产”砸在自己手里吧? 怎么办?买保险呗! 投资银行或者房利美、房地美,主动为这些“欠条”将来的违约买一份保险,这就是贷款违约保险——CDS,将违约风险转嫁给卖保险的那家伙身上,果然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最不可思议的是,房利美、房地美以及这些投资银行,他们自己也大量吃进MBS和CDS。 你该奇怪了,这些投资银行不是一边自己在处理这些资产吗?为什么自己又参与进来?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骗人骗多了,连自己都信”——从2001年以来,美国房屋价格蹭蹭蹭一路上涨,房屋市场一片火爆,眼看着那些MBS和CDS都成了聚宝盆,干这行当的那些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把钱赚得盆满钵满,谁不眼红啊? 那些投资银行的领导们,作为职业经理人,和中国的官员们一样,都是一届一届的,这一届只要为公司挣了大钱,奖金、分红都是几千万、上亿美元的,CEO们发了大财,哪管下一届的时候公司会出什么问题! 于是,从2003年起,华尔街的各个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以及房利美、房地美之间,也开始互相买卖各种MBS和CDS,转了几圈下来,CDS的总额急剧上升。到了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夕,为各种金融品提供担保的CDS总额和全球GDP总量相当。 或者,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葵花宝典”——欲练神功,必先自宫! 到了2007年年初,美国的房价上涨无以为继的时候,MBS开始大幅度贬值,CDS开始清算了,这立即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方说2007年8月,贝尔斯登一家投资银行就面临高达13万亿美元CDS清算,能不破产吗?就在2008年9月8日当天,房利美和房地美就面临高达1.4万亿美元CDS清算,能不破产吗? 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的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InternationalGroup,AIG)为什么成了美国政府援助最多资金的公司(美国政府先后对其援助1800亿美元)? 因为它就是个保险公司,在没有倒闭的公司当中,它卖出有关“次贷”的CDS最多! 说到这里,你不妨猜猜看,现在全世界的金融衍生品的规模有多大? 说出来的数字吓死人——614.67万亿美元 ,而其中大约有相当大一部分是CDS! 对于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来说,投资者购买CDS,就相当于为他们自己手中国债违约买一个保险,无论是针对这个国家国债的CDS价格急剧上升还是CDS总额急剧上升,都说明投资者不看好这个国家的偿债能力。这样一来,这个国家很有可能在金融市场上根本就借不到钱,或者像希腊那样承受畸高的利率。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债台高筑”,这个词儿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 周朝最后一任天子周赧王向富人借债组织一支军队去伐秦,钱花完了,伐秦却没有成功,债权人拿着那些债券天天来找周天子追债,周赧王无奈之下,只好叫人修筑了一个很高的楼台,然后自己跑到台上去躲债——这就是成语“债台高筑”的由来。 到了明末清初之时,一些投资大、收益期限长且又具有较高风险的行业,如四川井盐业、云南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等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股份制公司”。 不过,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在中国出现,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事。 随着第一批外国洋行进入中国通商口岸,西方的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在大陆,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随着其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随后,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普遍采用股份制方式建立公司,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 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国家政府债券的发行,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种公债。甲午战争之后,在金融、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华商创立了众多的股份制公司,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地增加。 随着鸦片战争后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也日趋活跃,买卖证券的掮客于是在1891年组织成立了“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 1913年,上海一些兼营证券买卖的大商号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北洋政府还于1914年颁布《证券交易所法》,旧中国的证券交易开始走上正轨。1920年2月,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在总商会开创立会,1920年7月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北洋政府的农商部批准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随后不久,上海证券交易所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了吸纳、疏导社会游资和支持股份制企业公司,政府一度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但到了1952年10月,两个交易所先后关闭。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证券市场再度成为中国推动社会资源配置改革的重要力量。 1984年11月,上海飞乐音响面向社会发行1万股股份,成为新中国第一支公开发行的股票,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986年9月,上海飞乐音响的股票在上海南京西路的静安证券业务部正式挂牌买卖;1988年4月,深圳发展银行的股份在特区证券公司柜台开始了最早的证券交易,随后深圳市国投证券部和中行证券部相继开业,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公司的股票也陆续上柜交易,这五家公司的股票被称为“老五家”。 1990年11月底,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2月19日,包括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实业、飞乐股份、豫园商场、浙江凤凰在内的8只股票开始上市交易,他们被资深股民们称为“老八股”——当天,上海证券综合指数基点设为100点,当天开盘96.05点,无量涨停。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开始正式营业,同年10月31日,首家B股公司深南玻B也开始了公开招股。 在远离证券市场近40年后,中国再度开始与证券交易所“亲密接触”。 上海证券交易所重新成立这二十年来,中国的证券市场可谓是风云激荡、几经沉浮,在缔造无数财富神话的同时,也让许多人梦碎股市,锒铛入狱甚至丧失性命。 证券市场形成初期,股票点燃了人们的财富梦想,大量的投资者涌向深圳和上海交易所,争相入市抢购股票。一时间交易所内人山人海,一些持有原始股的股民一夜暴富,证券交易达到十分疯狂的地步。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讲话”鼓励开展股市试验,5月21日上证所取消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开始是1%,后来是0.5%),交易价格尝试由市场引导。当天,上证指数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达104.27%,随后3天,所有股票价格都一飞冲天,5只新股的市价竟狂升2500%~3000%! 3天时间财富暴涨25倍、30倍,想想这种暴富模式的示范效应有多大?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将中国的股市比喻成“赌场”。 1992年10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两家机构于1998年合并为证监会。 1993年,中国股票发行试点在全国推广,全国各大省会城市相继出现证券公司营业部。 1992年底中国股市开始被爆炒,到1993年2月已上涨至1558点,3个月内暴涨303%,随后出现暴跌,这成为中国股市第一次快速的牛熊市转换。 由于庄家操纵股价明显,管理层采取一系列打压股市措施,被戏称为“12道金牌”,1996年12月中国股市开始实行10%的涨跌停制度,并开始新股网上认购。 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在最初成立之后,国债交易一直占交易量的大头,1995年5月政府宣布国债期货暂停交易,股票从此占据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 199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建设步入法制化和正规化阶段,同年9月,沪深两市上市股票突破1000支。 2000年开始,因为政府担心国内股市扩容压力,所以优质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江西铜业、中国铝业、中国人寿等纷纷到海外上市,相反,国内证券市场在“服务于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下,成了部分国企圈钱的工具。 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推行,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了投资者信心,在乐观的经济前景和充裕流动性的支持下,2005年~2007年A股市场走出了气势磅礴的大牛市,2007年10月上证综指达到牛市顶峰6124点,2年多的时间里暴涨了5倍! 接下来的股市一路下跌到2008年10月底的1664点,跌幅达73%,一年时间完成了牛熊转换——不过想到前面上证指数曾经创造过一天大涨104%的历史,个别股票更是有过3天之内价格飙升3000%的传奇,你一定会看淡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无论处于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中国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后,多层次、多元化的证券市场为众多上市公司圆了创造非凡财富的梦想。 根据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WFE)数据,截至2009年底,A股市场以24.27万亿人民币的总市值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20年总市值增长 在为企业融资方面,近几年来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融资能力最强的市场。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国证券市场融资额分别达到9400亿元、5600亿元和8200亿元,稳居世界第一。时至今日,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这其中,证券交易所可谓功不可没。 中国证券市场20年融资金额 市值全球第二、融资世界第一就能代表中国证券市场成熟了吗? 未必。 由于中国股市从成立之初就带有极强的政府烙印,所以中国股市在为企业、尤其是国企融资方面能力超强,但其长期偏高的估值使得其投资功能被异化,中国股市更像投机者和冒险家的乐园,同时却是普通投资者的财富吞噬场所。 有人做过统计,从中国股市建立以来,投资者从股票中获得的分红和利润,还抵不过证券交易所的印花税,股票交易纯粹成了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值游戏。 更为严峻的是,从上证所成立之初到现在,不断有股市操纵案被披露,许多操纵股票的庄家狂赚之后神秘失踪、出逃,也有不少人获刑,基金公司动辄就玩“老鼠仓”,企业财务造假更是屡见不鲜…… 难怪经济学家吴敬琏屡次声称中国股市是“赌场”。 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从国民总收入、市场深度和流动性、政府监管、潜在投资风险、外汇管制等方面对新兴市场(EmergingMarkets)和成熟市场(DevelopedMarkets)做出区分,新兴市场包括了印度、韩国、俄罗斯、中国等21个,而成熟市场包括了美国、以色列、法国和中国香港等24个——从这些相应的指标来看,中国证券交易所也的确与“成熟”相距甚远。 2002年12月,中国股市实时QFII制度; 2004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 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28家创业板挂牌上市; 2010年3月31日,深沪交易所融资融券交易试点正式启动; 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中国股市单边做多时代结束。 2011年底,传说中的国际版即将推出…… 根据政治经济学理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已经不能靠金钱或权力来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幸福生活的方式只能是通过自觉自发的劳动。 在现代社会,除极少数类似雷锋同志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士专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情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想着如何不用从事物质生产,不用辛苦劳作,就可以大把大把地挣钱,然后用挣得的这些钱购买所有的商品和服务,让别人来为我服务。 不止一次,有人问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你拥有那么多财富,为什么不肯投资实业从事真正的生产呢,而习惯于在股票、债券和商品市场上通过左右手倒卖来获利呢?巴菲特回答:“既然股票、债券买卖如此简单,我为什么要去做那些辛苦异常而且又是费力不讨好的复杂事情呢?” 就是这样简单,巴菲特成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富翁。 其实,巴菲特回答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马克思当年在《资本论》里面就解释过这个问题:“资本是没有办法才从事物质生产这种倒霉的事情,它也不愿意去从事物质生产,它总希望有更快、更轻松的赚钱手段……” 可怜的是,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自己或者是觉得自己有巴菲特那样的聪明头脑,于是一头扎入股市、外汇或者其他金融产品行业之中,但诚实地说,在金融市场的惊涛骇浪当中,绝大多数都是输客。 每次股市大跌或者商品价格大跌的时候,总有媒体很热心地告诉我们说,多少多少万亿的财富消失了、蒸发了——很多时候,这种胡言乱语简直是侮辱大众的智商。 要知道,什么股市和金融市场价格变动,实质上变动的只不过是阿拉伯数字! 只要不是通过战争或其他物理手段摧毁,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从来都不会像孙悟空的戏法一样,一个“变”字就会凭空消失的,在金融市场上,只要有人输,就一定有人赢——以股票为例,每一只股票价格下跌,都一定是因为有人卖出去了,那个人已经把钱拿走了! 这个让我们输得不知不觉、憋屈无奈的就是所谓的“货币经济(MonetoryEconomy)”。 货币经济,也称为“虚拟经济”,是指那些不从事实际生产,也不直接参与价值转换和价值创造,直接“以钱生钱”的所有经济活动,其投资回报纯粹来自资产价格本身之上升或下跌,不创造任何真实的价值。比方房屋产权的买来卖去、股票、国债、公司债、期货、期权以及直接针对各国钞票的外汇买卖…… 虚拟经济的循环基本都是在金融市场上,先通过交换,把钱换为借据、股票、国债、公司债券、房屋债券、保险单、期权等,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通过交换把借据、股票、债券再变回钱,直接用钱生钱。 与货币经济相对的,真实的“经济”包括了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等从事实实在在的物质、精神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活动,这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经济”。 毫无疑问,真实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全世界绝大部分人口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也都是实体经济,可是让咱们这些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从事劳动的“傻帽们”惊诧得眼珠子都要掉下来的是——按照当前经济规模来比较,实体经济如果算是一个苹果的话,虚拟经济早膨胀成一个大西瓜了! 前文说过,不说股票,不说房屋产权,不说大宗商品,就说那些买来卖去的金融衍生品,总量就已经达到了614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9倍! 如果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把全世界最能干的那些经济学家冷冻起来,到今天如果苏醒过来,今天的经济体系估计足以让他们神经错乱。 可不嘛,这40年来,在人类经济体系里的钞票总量和信用总量直线上升,虚拟经济无限膨胀,远远超过了人类真实财富的增速和规模 : 1970年,全球钞票存量合计不过400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过6万亿美元; 1970年,全球的信用总量(银行资产+债券+股票)不过几千亿美元,今日已经超越400万亿美元; 1970年代,全球债务规模合计不过千亿美元,今日已达几十万亿美元,仅美国国债一项就超过15万亿美元; 1970年,全球外汇交易、衍生金融产品之交易量微乎其微,今日仅每天的外汇交易规模就达到了4万亿美元(2010年年底数据),而金融衍生品的日交易量更是达到10.4万亿美元之巨(2010年年底数据),两者合计全年交易量超过3500万亿美元。 3500万亿美元,这是人类多少辈子都创造不出来的财富啊! 正如争论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一样,诚实地说,每一类货币经济本身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定义为善或者恶,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国债、股票、期货等虚拟经济形式的出现,一度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极大的促进因素,如果能够和实体经济保持一定的对应比例,也能够增进整个人类的福利。 坏的总根子还是在“钱”这种玩意儿身上。 上帝创造世间万物并教化世人,希望人们在精神和道德上能够完美无缺。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样人类自己创造的东西,其教唆世人作恶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上帝的教化作用。“钱为万恶之源”、“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话都把矛头指向同一个东西——钱。 的确,钱——也就是货币,确是关乎人类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 然而,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都明白,具体的某一数量的钱币,它们本身是并无所谓“善恶”之分的,教唆世人作恶的乃是一个社会的货币体系。 丢掉了商品之锚的货币体系,钞票数量供应失去了硬性约束,政府和中央银行不断地加速印刷钞票,实体经济也根本吸收不了这么多钞票。 为了让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和中央银行海量增发的钞票能够顺利流通、泛滥于世界各地,金融精英们创造了“贷款买房、按揭抵押、利率互换、违约掉期、特种期权”……一大堆让普通人摸不到名头的词语,鼓励企业和个人“交易”、“投资”、“上市”、“并购”、“拆分”、“融资”、“对冲”等等,创造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然后他们从中大捞特捞…… 当人们一遍又一遍确认政府在不断加速印刷钞票,存款利率又几近为零的情况下,人们在无奈中都涌向了股市、房市、期货以及所有可供选择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一次又一次的通货膨胀可谓是逼良为娼的罪魁祸首,而凡是通过印钞票来发展经济的货币制度就一定会逼迫世人投机成风! 自从有人类以来,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人类的基本美德之一,辛勤劳动也是人类创造财富、获得财富最主要的途径。 不过,在当今彻底信用纸币体系之下,“劳动创造财富”这句话显然已经过时。 全世界农民种地供养世人吃喝,能挣下多少财富? 全世界工人做工为世人提供吃、穿、用、住、行、娱乐等各色产品,又能挣下多少财富? 只需设定金融规则、只需收买经济政策、只需创造数学公式、只需放出各样消息、只需挥舞手中资金,鼠标上手指轻点,金融市场涨跌之间,一国资源瞬间转移,亿万财富轻松入囊,何需实业家辛苦创业、何需知识者殚精竭虑,何需农民工人辛苦劳动? 在这种货币体系之下,凡是有点想法的人们都不再满足于从事平平常常、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慢慢获得成功的工作,而是以投资之名义大行投机之风,不劳而获、挣钱享乐、消费至上成为世人共识,劳动再也不是美德,劳动是傻瓜、劳动是笨蛋、劳动是活该被掠夺、劳动是天生被剥削,才是当代信用货币体系之下普通劳动者地位的真实写照。 财富,是人类的一个结,永远不能解开的一个结。 然而,在近现代银行出现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获取和积累财富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这不仅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里财富本身就少得可怜,更在于技术革新发生以前,自给自足的社会人们获取财富的手段只能是通过艰辛的劳动。 在一个社会财富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财富竞争纯粹变成了零和游戏,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人巨富天下贫,可谓是那个时代财富分配的最好写照。 倘若有某个人,想要实现大笔财富的积累,要么选择剥削别人在土地上的辛勤劳动果实(当大地主),要么直接通过暴力掠夺和消灭他人(战争方式),而每一次某个人或者家族财富暴涨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暴力、血腥和杀戮。 贸易和银行的出现打破了一切,做贸易的叫商人,而直接“玩钱”的人,叫做银行家。 贸易的生财之道绝大多数人都明白,无非是低买高卖和贱进贵出的把戏,而“玩钱”的银行,究竟是如何实现“钱能生钱”的财富增殖秘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