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的一切(+汤质)

什么是“归纳”

2025-06-06 18:07
全部RSS 此书RSS

音频文本内容

什么是“归纳” 如前所述,归纳是从小范畴中发现大范畴、从个别(特称命题)中发现一般(全称命题)的推理。在逻辑学中,归纳的标准形式如下: 观察到A、B、C都属于S且是P, 没有东西被观察到属于S且不是P, 所有S都是P。 例如,动物A、B、C都属于天鹅,且是白色的, 没有观察到天鹅不是白色的, 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归纳推理的本质,是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把性质或关系归结为 类型 。至于什么是“性质”,我们暂且把它视为可被观察到的显著变量,这样设定的理由后面会谈到。 我们离不开归纳,是因为我们的经验永远来自有限观察,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又总是类型化的。 如何观察特殊的代表,把哪些性质归结为何种类型,拉开了人与人思考质量的差距,区分了好知识和坏知识。 以职业选择为例,下图是人力资源领域的经典模型(知识)——霍兰德职业取向模型。首先,它在影响职业选择的个人特性中找出了两个关键 性质 。一个性质是人的行动偏好,有人喜欢想,有人喜欢干;另一个性质是人的择业偏好,有人喜欢面对人,有人喜欢面对事。这两个性质,就是两个关键变量。 其次,它将人划分成了6种 类型 。比如,行动力强且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是企业型,适合带团队、当领导;喜欢思考且喜欢琢磨事物的人是学者型,适合搞研究、当学者。邻近的类型往往有高度关联性,对角线的类型则是反对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霍兰德代码,对应特定的职业类型。基于类似的思路,还可以把人分成5种、9种、12种甚至16种类型。 无论何种模型,它们基于何种变量与性质,将人划分成多少种类型,它们本质上都是帮我们在逻辑可能性的总类(如人格的所有可能)中找出经验可能性有限的子类(如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并描述变量间功能联系的“知识”——基于归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