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文本内容
爱情如战争,成长是赛跑 更复杂的经验,需要我们用更复杂的隐喻来处理。除了以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经验,我们还能通过某些抽象的事物来理解另一些更抽象的事物,最典型的案例是用战争来类比理解爱情,也就是"爱情即战争"的隐喻。我们会说: 我朝她发起了攻势。 我们赢得了她的芳心。 突破了最后的防线,就这样被你征服。 我和她两败俱伤。 我是爱情中的失败者。 与"爱情即战争"类似的隐喻还有"生活即赌博"。 这是一次机会,我们要赌一把。 我们要押上全部筹码。 我押上了我的全部身家。 这是我的王牌。 这次考试胜算不大。 我们已经没有筹码了。 爱情即战争、生活即赌博这类复杂隐喻和简单隐喻的区别在于,我们需要在隐喻中代入更多要素关系,因此也叫结构隐喻。"结构隐喻(结构类比)为我们拓展其意义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源……它能让我们以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清晰界定的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 对学生朋友来说,"学习成长即田径比赛"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结构隐喻,和田径比赛有关的概念充斥着我们的学生时代。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小明的成绩遥遥领先。 张三落后了,李四掉队了。 高考冲刺100天。 对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常见的结构隐喻则是"社会即熔炉/锻造炉","人是被锻造之物"。我们会说: 接受社会的锤炼。 我在社会里锻炼出来了。 接受生活的敲打。 你怎么那么脆弱? 这个人很有韧性。 侯世达说:"人在思考的时候,时时刻刻都在发现类比,类比乃是思维核心。不是每周、每天、每小时或者每分钟做一次类比,而是每秒钟都在做着数不清的类比。"我们"通过类比,将两个心理实体联系起来,为我们提供有用的视角,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情况"。 我们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触类旁通、不言而喻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认知语言学家吉尔斯·福康涅为我们做了慢动作分解,他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能较好地解释类比、隐喻的作用原理。 他认为,两个心理对象的整合至少需要四个空间的参与,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 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对象的共有特性,确保两者有结构上的映射关系,融合空间则是我们形成综合性的理解的地方。 以爱情与战争为例,它们之所以能联系到一起,大概是因为爱情和战争一样,有一种双边互动,彼此之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系,在行为上有主动与被动、进攻与防御的特征。由此融合得到的“爱情”,就是一种战争式的爱情。 我们用战争的粗暴关系简化了复杂的爱情,获得一种粗糙但稳定的理解。这种理解当然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它预设了一定会有一方是胜利者,胜利者理应获得特权、签订条约,作为失败者的一方则要找机会反扑回去,撕毁条约,建立新秩序。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炫耀武力、经常进行威慑、偶尔制造摩擦、必要时大打出手的爱情关系。 学习成长能和田径比赛扯到一起,大概是因为它们都是由多人参与、有单一的行进方向的运动,这项运动有规范的评分标准和排名系统,运动的体验相对枯燥,我们用起跑线、偷跑抢跑、落后掉队、百米冲刺等说法来理解学习成长的经验,的确有其贴切之处。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它在过度简化了我们对学习成长的理解的同时,也过分强化了我们的竞争意识。某种程度上,学习这件事的确因为这种类比而变得更紧张、更功利,也更枯燥了。 荣格有句名言: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成为命运。隐喻又何尝不是如此?少年疲于田径场,中年困于锻造炉,我们从未在隐喻层面审视过自己的人生。 好在,我们的概念之网是有弹性的,我们可以调整融合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