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音频作品
“通透”的理解从何而来
“通透”的理解从何而来 在无限伸展的抽象之梯之上,在巨大的问题域之中,持续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你的头脑会越来越清楚。表面上看似问题越来越多,本质里是“真问题越来越多,假问题越来越少”,或者说是“真命题越来越多,伪命题越来越少”。 当然,这里的真假是个辩证概念,假问题当年也是真问题,准确地说,它是我们抵达真问题的阶梯,是真的问题被盲区和成见遮蔽时的形态。…
抽象之梯与问题之锤
抽象之梯与问题之锤 “抽象之梯”不是什么新奇说法,这是语言学家塞缪尔·早川提出的一个概念,常常出现在各种写作教材中。抽象之梯的底部是最具体的概念,顶端是最抽象的概念。 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概念都处于抽象之梯之上。好的写作教材会告诉你,要想办法让自己的语言停留在上或下的其中一端,避免悬于中间。也就是说,要么使用最抽象、最具概括力的表达,要么描述最具体、最精微的经…
用关键概念来“打开”思路
用关键概念来“打开”思路 在上一章里,我们通过一系列推演重新处理了“自信”这个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经验。本章我将以它为例,进一步阐明语言具体能如何整理经验,带来启发。 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谈论“自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先不管它是什么,“自信”首先是个词语,所有词语都是我们对特定经验范畴的标出,我们可以把这个标出过程称为范畴化或概念化,是对具体经验的抽象把…
三个世界
三个世界 让我们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推演。 上图中有一个待表达的对象、一位说话人和一位受话人。惯常理解是,说话人基于对对象的观察和理解,组织出语言,传达给受话人。 首先要深究的是,将 现实世界 的客观对象,变成 心理世界 的经验内容,需要经过何种加工;其次要追问的是,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将心理世界的经验内容处理成 语言世界 中的词汇、句子和篇章的;最后,我们才能…
I see you
Iseeyou 说到把人当人看,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不同类型的人,可能会有两种完全对立的心理取向:一种取向是,对抽象的人报以善意和博爱,对真实的人感到厌恶;另一种则相反,对抽象的人感到厌恶,对眼前的人报以善意。 我的经验是,抽象和具象的区分不在于他是否出现在了你眼前的物理空间里,而在于他是否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出现在你的心理世界里。 有时去外面办业务,…
进入地狱,失去天真
进入地狱,失去天真 写到这里,有人会说:你讲的这些东西,一旦成为技巧,岂不是又陷入怪圈了?若将那些真情告白理解成策略性行动,难道不是一种更精致的虚伪? 在逻辑上,我无法给出否定的答案,这是个死局。如果我们一定要用眼睛直视理性之光,就难免失去天真。 这正是萨特留给我们的悲观命题。房间里的三个鬼魂,其实对应着你、我、他。如果作为对象的“你”和“他”不存在,“我…
让自己不舒服的坦诚
让自己不舒服的坦诚 怎么破解这种局面呢?我们需要把友善和冒犯的位置调换一下,从“策略性友善,无意识冒犯”变为“策略性冒犯,无意识友善”。 去看看那些优秀的沟通教材里给出的案例,你会发现,大多数打动人心的对话都符合这个条件,它们都是“看似冒犯,实际上却体现了真诚和善意的话”。 比如这样的句子: “我下面的话肯定会让你不舒服,所以我纠结了半天,但还是得和你说。…